《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第5课时)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900字。 《乡土中国》第5课时:礼治秩序与无讼现象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理解“礼治秩序”这一概念的内涵,对“礼治秩序”与“无讼现象”的深远影响有充分的认识。
2.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能明确列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惑,尝试多种途径破解疑惑。
3.在讨论疑惑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及论证方法的新发现,能用警句来概括自己的阅读发现。
整体要求
读进去(读懂):
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概念)
②理清各章关联
读出来(审视):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立判断
一 快速通读文章,梳理各章内容要点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2.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第8章
答案 ①依靠传统 ②依靠国家权力 ③主动服膺 ④从外限制
第9章
答案 ①调解,教育 ②刑罚
3.两篇文章内容归纳
二 理解概念
1.横暴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
2.同意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
3比较法治、人治、礼治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差异
法治,靠国家权力和法律条文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人治,依靠执政者个人的威望治理国家;
礼治,依靠人人主动服膺的传统来维持社会制度的稳定。
4.根据第8章内容,填出下表。
概念 维持社会秩序所依据的规范 维护社会规范所依据的力量 具体社会情态举例
法治 ① ② 西洋社会
人治 ③ ④ 无
无治 无 无 小国寡民
礼治 ⑤ ⑥ ⑦
答案 ①法律 ②国家权力 ③统治者好恶 ④国家权力 ⑤礼 ⑥传统 ⑦乡土社会
三 探讨问题
1.在乡土社会里,“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依据《礼治秩序》一章中的内容,结合下面两段材料,试用一段话来介绍“礼”。
①法律通常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②安徽千年古村宏村的古人工水系遍布全村,绕家穿户。一条水流贯穿全村,承担男女老少的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环保等功能。如何确保全村用水的安全卫生?据说当年祖辈定下族规乡约,每天取水、用水和排污都有相应的时间和地点。宏村村民至今仍在遵守这些规定。——《宏村水系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小城镇建设》2008年第7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礼不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权利和义务,而是由一代一代民众累积并且经过传统生活经验检验的道德行为规范。礼不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主动服膺。礼的目的是调节人们的行为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解析 先依据《礼治秩序》内容,提炼概括“礼”的特点;再结合“法律”的内涵要素与宏村的具体案例,梳理概括“礼”的内涵。
2.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你如何看待长老这种角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老统治下,权力并不是政治性的,因为长老并非由官方任命,其权力也并非由全体公民赋予。长老的权力是教化性(文化性)的,也就是说,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长老统治介于专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