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删去某情节的优劣
- 资源简介:
约9260字。
散文专题训练---删去某情节的优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刺为何守望大漠
查干
自从大地上出现了沙漠,就同时出现了沙漠植物。其中,叫做驼刺的植物,分布尤为广泛。如果自然界冥冥中有统领者,小小驼刺去守望大漠戈壁,是不是自然之神所委派?而坚忍不拔,忠于职守的驼刺,一守即千年,从未动摇从未间断过。假如诸君不悭吝,就为它点个赞,竖个大拇哥,如何?
我也相信,是由这位自然之神,在统筹管理着这一丸地球,使它井然有序地运转再运转,让万千生灵安居乐业。何谓大自然?就是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它一直客观地存在着,绝非虚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吧。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间万物,各司其职。比如蜡梅,宋•王安石所描摹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它带着春的信息,匆匆赶来,甚至等不及绿叶来扶持,为踏雪寻梅者,为苏醒中的大地,送来一袭清香和最早的色彩和暖意,凌寒而生发的。因为这是它的分工,务必到位。我们不能左右,甚至懒于去思考它的来龙去脉。同样,对于坚贞不渝守望大漠的驼刺,我们曾有过感叹和钦佩,却很少去呵护和关照,甚成忽略不计。
驼刺,又称:骆驼刺、骆驼草。6月开花,8月花势最盛。它的根系,发达惊人,一般长达15米至20 米,甚至达30米。那是为了从沙漠和戈壁深处,汲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所需的缘故。它,生得自然,又耐旱,最具利他精神。在戈壁、沙漠之中它是骆驼最倾心的生命食粮。故称:骆驼刺。不论生长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顽强地生存下去。甚至为了保存自己有限的水分,使自己变得十分矮小,却把根系扎入大地深处汲取生命之养于骆驼刺。这苦命的、朴拙的野草,已将全部生命支撑着同样苦命的骆驼存活于沙漠戈壁之中。
在雨水充沛的地带,是见不到驼刺的。它选择的就是戈壁荒漠,临旱而生。也不知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它的种子在没有水分的情况下,是如何发芽、扎根,去存活的?
在大漠戈壁中,驼刺是最具生命张力的一种植物。它低低矮矮的,一丛丛一片片地在生长,只等待骆驼来享用,并把飞沙固定在自己周围。每当我读到,孤独的骆驼,长途跋涉之后,低首去啃驼刺的这一苦涩的剪影,我的眼里,便不由噙满泪水。
资料称:每当七月,在风势加重之时,驼刺的刺,就会去刺破自己的叶片。而从叶片流出的液汁,极富糖分,如果收集起来晒干多余的水分,就可以缩成一块块的糖,好吃不说,竟然成为了一种贡品。据说,唐玄宗在位时,由于这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写驼刺与沙漠相伴而生开篇,照应标题,“守即千年”表达了作者对驼刺的敬佩之情,为全文的叙述奠定情感基调。
B.文章引用王安石的诗句来证明“人间万物,各司其职”观点,引出驼刺守望大漠是“司其职”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诗意美。
C.文章中“沙漠是生态世界的一块伤痕”一处设喻,来表现世界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程度,突出驼刺治理生态的作用。
D.这篇文章写驼刺的景致,详略有致,既有整体的勾勒,又有局部的描写,也有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有人觉得文章第二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江尽到桐庐
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
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