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研高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504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研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我国诗词里咏物警句大半都显出移情作用。例如下列名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都是把物写成人,静的写成动的,无情写成有情,于是山可以看人而不厌,柳絮可以颠狂,桃花可以轻薄,山峰可以清苦,领略黄昏雨的滋味。从此可见,诗中的“比”和“兴”大半起于移情作用,上例有些是显喻,有些是隐喻。上举各例也说明移情作用和形象思维也有密切关系。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立普斯反对从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他举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立普斯把这种印象叫做“空间意象”,认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立普斯的这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材料二: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移情现象也被称作“宇宙的人情化”,移情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形成人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
B.“移情作用”是一种心理活动,指人在观照外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C.材料一秦观诗移情于物,写孤馆春寒,杜鹃啼血,残阳日暮,隐喻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生命将暮,仕途将暮的孤苦凄凉。
D.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是要借助于移情作用的。超然客公众号
2.根据材料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立普斯主张用心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唯心色彩较浓,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B.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外射或移注到外物上去,而且表现在人也会受到物的影响。
C.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密切相关,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移情作用却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D.立普斯对移情说的解释里,认为移情作用产生的原因是由我及物,这一方面与朱光潜的移情说完全不一致。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移情作用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D“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
4.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4分)
5.人如何借助移情作用实现美感经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