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20字)
教师张扬与学生张扬比翼齐飞
百色市一中 黄海荣 邮编533000
关键词:案例 张力 建构主义
[案例主题]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载体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这种综合性特征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丰富性和“张力”特征。语文课堂教学能否有这一特征,一方面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内功如何,另一方面又取决于语文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精神,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心理认知和需求,去探挖课文本身已具有的丰富内容,去张扬课文本身的“张力”特质。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我们习惯于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来定位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这样的教学虽然也有它的好处,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在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努力追求着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具有“张力”特征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追来求去,无非也是教师的自我张扬,却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我在讲授曹先生《雷雨》一文中的“你认为曹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时,一个偶发的事件,让我幡然醒悟,我又找到了另一种通向“张力”的途径,找到了符合学生认识心理需求的一条捷径。
[案例描述]
(《雷雨》第三课时,在分析完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堂教学进行15分钟后)
教师:同学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戏剧文学不仅要了解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而且也要知道分析激烈的戏剧冲突下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课前,我们已经分析了《雷雨》一书的人物关系,也让同学们上网查阅了对《雷雨》的相关评析,对《雷雨》一书从内容,那请同学们思考这么一问题“你认为曹禺《雷雨》的主人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约3分钟)
教师:好了,下面哪个小组先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课堂沉静约一分钟后,在教师的焦急等待中,开始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课堂有点乱。这时一学生站了起来)
学生一:我认为《雷雨》主人公是周朴园。理由是:第一,周朴园是整个戏剧事件的开端第二,周朴园所有戏剧矛盾的中心,他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各种矛盾。可以说没有周朴园就不会造成这一悲剧的结局。第三,从情节上看,他是整个大家族的核心,戏剧的悲剧性结局就是在他一手操纵之下产生的,第四,从作者主旨来说,也要塑造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对人性的钳制与扭曲,同时也揭露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心想这个学生说得太精彩了,这一大堆理由真是让我这个当老师的都觉得有点自愧不如,正想对......)
学生二: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雷雨》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因为从序幕到末尾,周朴园贯穿始终,促成整个悲剧的产生、展开,而最后仍在清醒状态中承受悲剧的,也是周朴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