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983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2.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难点:
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导入
近年来,我们的祖国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曾有人面对外强侵略,不思自强,反而大肆散布“三日亡国论”,并且一再哀叹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里批驳了这种错误论调,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老师补充: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二)了解文体知识。
1.布置: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一样,都是议论文,我们一同来复习一下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边提示边多媒体展示】
定义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三
要
素
论
点 定义 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需要证明什么)。
类型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分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位置 ①文题 ②开篇 ③中间 ④结尾 注意: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提出
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论据 定义 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