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46
- 资源简介:
约3780字。
部编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小说作品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学生阅读这一单元的小说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在该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虽篇幅短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以少年“我”的视角讲述了远赴美洲的于勒叔叔曾是一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当真相揭穿时,其形象跌落为穷困潦倒、老无可依的水手,成为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前后的巨大反差揭示出残酷的社会现实,既刺痛了年少的“我”,也启发读者深思。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人情的冷漠,呼唤真善美的回归。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来说,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已经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可以精读、略读、速读,已具备概括梳理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但对小说的品读、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受应试的影响,主要围绕三要素,过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标签式地分析人物,宽泛地归纳主题,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审美和深入品读。
从心理情感层面来说,九年级学生开始产生成人感,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浅表性的特点。
三、目标确定
1.语言目标
(1)通读、跳读课文,抓住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多变的称呼,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圈点批注法、第一人称转换叙述、演读法等揭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思维目标
在梳理情节、品析人物与研讨小说主题的过程中,提升归纳与辨析能力。
3.审美目标
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价值等不同的角度赏析作品,获得审美感受,提高自身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总体审美观和鉴赏水平。
4.价值目标
通过采访问答活动,多角度探究小说主题。感悟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圈点批注法、第一人称转换叙述、演读法等揭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难点: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多角度探究小说主题。
五、学习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