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2023-2024年下学期期中七年级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8540字。
七年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侮辱(wǔ) 深霄(xiāo) 茉莉(mè) 苛捐杂税(kē)
B.亘古(gèng) 粗拙(zhuō) 高粱(liáng) 言外之义(yì)
C.晌午(shǎng) 烦躁(zào) 咀嚼(jué) 爱憎分明(zēng)
D.斑澜(lán) 糟糕(zhāo) 荒僻(pì) 锲而不舍(qiè)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绘画艺术是要_________人的,他应该用自己全部手段去__________观众的心。特别是油画,应充分发挥他那色彩、线条和构图的主动作用,以画面的全部魅力去激动观众,就像音乐以他的音调、节奏和旋律去激动观众一样,使观众从中得到一种_________的美感享受。
A.感染 争取 不可思议 B.感染 征服 不可名状
C.感动 征服 不可思议 D.感动 争取 不可名状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更好地读书呢?首先,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读书就会有驱动力,就会系统化,而不是零散的。其次,读书贵在坚持。读书修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无处不读,无时不读,无事不读,长久坚持,必有成效。另外,读书还要注意“三结合”。要在琢磨和质疑上下功夫,①努力做到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要学习圈点批注,记录读书心得,②将读与思相结合;朱熹强调“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这是说读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把“做”作为读书的着落,③把读、写结合起来。
A.“在”是介词,“更”是副词,“和”是连词,“下”是名词。
B.“长久坚持”“圈点批注”“停留在书本上”分别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
C.根据选文内容,①②③处画线句语序应依次调整为②③①。
D.选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引用、反问、排比。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河颂》选自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朗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磅礴的爱国激情。
B.《孙权劝学》选自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该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
C.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如,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
D.祥子在虎妞死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彻底沦为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现在,监狱党组织决定,通过一条秘密通道越狱。”老齐忽然说。……下完了石梯,他们面前便是一间牢房似的地窖。脚下是凸凹不平的整块岩石地基,周围的岩壁和条石,冰冷而且潮湿。……条石周围的石灰接缝是松脆的,只是些石灰碎屑轻轻填塞着的。用手指一挖,接缝里的石灰完全掉落了出来。探手进去,接缝竟是空的,早已挖去了石灰。…在条石移开的石灰接缝上,灯光闪照出无数指甲挖过的痕迹,有些地方还留下斑斑点点滴血的指印。血的指印因为历时过久,已经变成淡淡的灰褐色,可是在雪白的石灰上,仍然看得十分清楚。……条石已被推出去了,人们一用力,便听见轰隆一声响,那块条石滚进了岩下的水涧。一阵清新的空气,从洞口涌进来,带着一股强烈的泥土的芬芳。与世隔绝的活棺材被打开了,阵阵响亮的炮声清晰地传来。
上面的文字出自小说《红岩》的最后一章,文中的“活棺材”指的是国民党关押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秘密集中营,这座监狱叫什么?隧道是谁挖通的?从上面文字可以密看出这个人物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5.古诗文默写(5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4)《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侧面表现木兰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2分)
【甲】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乙】牧童
吕岩①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①吕岩:字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起句一个“独”字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塑造了一个独处者形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B.乙诗讲究炼字,第二句中的“弄”字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C.两首诗体裁都是“绝句”。甲诗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乙诗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D.两首诗里都有“月”这个意象。甲诗结尾用“月”烘托诗人孤寂、忧伤的心情,乙诗结尾用“月”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1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