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课后练习
- 资源简介:
约3660字。
氓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答案:A
解析: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符合语境。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不符合语境。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符合语境。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此处形容“工料、工艺”,符合语境。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不能用来形容“工料、工艺”。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符合语境。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此处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初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诗经》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自古就有研究,① :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前三种,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精华,它们的成绩,构成了今日所谓“国学”的基本资源。事实上,② ,它们的大多数结论,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