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ppt21
- 资源简介:
共29张,另有说课课件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
本课题内容安排二课时完成,这节课主要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及对分子的性质进行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的性质并能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丰富的宏观情境中,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手段,想象、类比等方法探究微观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想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4.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探究分子的三种性质,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及对微观粒子运动现象表象的建立。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
1.水在常温下的挥发怎样解释呢?
2.为什么人在有水蒸发的空气中会感觉湿润?天空也会出现云彩?
3.生活在糖溶于水,糖不见了,谁却变甜了怎样解释呢?
[板书]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