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课型的教学策略——以二氧化硫为例》ppt1(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 元素化合物课型的教学策略——以二氧化硫为例 课件+教学设计(程中珺) (2份打包)
新课程标准下元素化合物课型的教学策略.doc
第4章 第3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研.ppt
元素化合物新授课型的基本教学策略
依托分类法与氧化还原的实验教学
——以“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为例
元素化合物课是中学化学常见课型之一,是一类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和从整体到个别的演绎思维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课型。通过元素化合物课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培养学科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及自身认识活动,首先感知现象或事实,再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概括,最后得到事物的原理、概念、规律等。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决定了元素化合物课具有以下的课型特征:
1.元素化合物课必须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数据去展开教学。
化学学科最强烈的刺激物就是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课必须安排化学实验,也要尽可能地给出原始的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感知化学现象或事实,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得准。
2.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的有效心理活动量。
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须体现化学理论的主导作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学科基本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依托实验让学生动手观察,也要指导学生应用化学基本理论来归纳解释从实验中得到的感性认识,进而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知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成接受、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目的,以培养各种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必须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日常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不是单纯地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进行创新发展。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的畏难情绪来源于知识的“零乱分散”,难以找出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学习方法依旧停留在最初的“死记硬背”层面,易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放就忘”的局面。本文以“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为例,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分类法和氧化还原素养,来突破学生的思维困惑。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课本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学习硫的氧化物。
教师用书明确指出本节课主题:“本节的主题是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科书从空气质量日报引出环境问题,最后教学内容落实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给自然环境、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方法等。总体的思路是先z有关污染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引起大气污染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从教材的定位可以理解教材中学习内容的取舍。本节的重点内容为“硫、氮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转化”。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如何把污染环境的硫、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为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而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让学生能“以应用促记忆,以应用促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分析
1.知识层面:学生早已在初中就学习了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以及酸雨的环境的破坏等知识,对二氧化硫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实验能力。
2.方法层面:学生在此前的金属一章中,通过“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的主线学习,已经体会了分类的重要性,明白“同类物质性质相似”;而通过Fe2+和Fe3+的相互转化,也有应用“氧化还原”的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能描述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现象。知道二氧化硫、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