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2008:无限怀念,有限悲伤

作者:佚名  时间:2009/4/3 17:46: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开篇语:
  没有哪个年份,比2008更让我们急于向它告别。也没有哪个年份,比2008更能清晰铭刻于中国人的记忆之中。站在新年边上,试图向过去挥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此刻,喜悦不是那么明显,悲痛也不再那么强烈。2008年,可以用悲欣交集来形容——是的,甚至连“悲喜交加”这个词用在今年也不恰当。因为,在这年,悲伤大过喜悦,痛苦多于幸福。盘点一年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件,可以感到,喧哗的众声已经渐渐远去,迷乱的图景已经写进更为繁复的历史……

  天灾人祸让人民的文化心理趋向成熟
  2008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新疆暴力事件、瓮安事件、陇南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经济危机……这还远不是2008“中国灾难群”的全部内容。矿难、火灾、骚乱、疫情……接踵而来的坏消息,隔三岔五出现在媒体上,让人们悲伤、流泪、愤怒、无助。“80后”的年轻人说,经过这一年他们成熟了,而对所有中国人而言,经过了这一年,他们的情感深处,何尝不是增加了一份悲天悯人的成分。
  1月的南方雪灾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地方:湖南郴州。5月12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又将人们的视线聚到了“四川汶川”。改革开放以来平稳运转已经30年的中国社会,已经习惯了接受好消息,没人愿意相信,一场灾难之后,会有一场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电视里不断播出的画面,让所有中国人都无可避免地处在焦急和忧虑中。但是,在灾难中,人性的光辉也得以充分彰显和释放,民众因为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发展而松散的团结精神,也借此得以凝聚。经历过悲恸打击的中国人,开始真正具备了大国国民心态。
  “孩子/快抓紧妈**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手/让妈妈陪你走。”这是那首流传于网络和手机上的《孩子,快抓紧妈**手》。语句朴实易懂,以它为代表,诗歌,这一远离时代现场良久的文学题材重新回到大众生活中。在雪灾和地震期间,民众一共创作了多少首诗歌?无从统计,但通过神州处处涌动的诗情,却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情感——同情与怜悯。
  天灾可原,人祸难谅。那些因悲而生却无处发泄的愤怒,被倾泻到一些因制度弊病而导致的人祸事件上。多年前,龙应台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文章名噪一时,而在2008年,愤怒作为一种集体爆发的情绪,成为中国发出的最大声音。政治文明的进步,舆论平台的增多,参与方式的多样,使得无论多么强烈的情感,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得以表达。个体的力量加在一起所形成的力量,被冠以了“民意”的称谓。在2008,民意让人感受到了它无形且庞大的影响力。因为这影响力的存在,民众的文化心理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沉稳和自信正在取代浮躁和疑虑,成熟和睿智正在取代慌乱和不安。
  山寨文化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
  2008年已经过去,但山寨文化的“精彩”还在继续。随着媒体对山寨春晚的持续关注,对山寨文化该往何处去的讨论,也呈现白热化状态。山寨文化会和主流文化形成对峙关系,还是会在热闹之后被招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无论怎样,2008年山寨文化狠狠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寨文化由出现到火爆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今年六七月份,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题对山寨手机进行报道,山寨一词由此进入大众视线。而被概括成“狼性与创新”的山寨精神,很快衍生成为野火燎原般的山寨文化。在山寨产品进入制造业各个领域的时候,山寨文化也渗透到文化的每一个角落。10月份,在山寨周杰伦等山寨明星的推波助澜下,山寨影视剧、山寨话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层出不穷。12月前后,中央电视台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多档节目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持续报道,更让山寨文化由一种互联网文化衍变成影响范围更广的大众文化。
  山寨是“现象”而不是“文化”,在山寨文化火烧连营的时候,有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的确如此,山寨是借互联网的环境繁衍生成的,它不过是之前无厘头文化、恶搞文化等各种网络文化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被冠以山寨名义之后,仿佛对主流文化具备了更大的杀伤力而被人乐此不疲地使用,但从本质上,山寨仍然是一种短暂的文化现象,逐渐为主流文化所同化,似乎是它唯一的归宿。
  山寨文化的强大声势给主流文化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对长期以来存在“假大空”现象的主流文化形成了合围状态。只是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生存根基所造成的自身的轻飘,难以从根本上对主流文化形成撼动。山寨文化的意义在于,它给为精英思维所充斥的主流文化提了一个醒,在追求文艺精品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身段,去聆听人民的精神吁求,寻找自变的方式和渠道,不要走上背离群众的自毁之路。
  央视元旦晚会要打“山寨牌”,一度被称为主流文化对山寨文化敞开怀抱的一个标志。但最终元旦晚会放弃了这个决定,似乎说明主流文化对山寨文化仍有排斥之心。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多种文化通过碰撞得到融合,急于对山寨文化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拔高,反而会让它失去自身的活力和力量。2009年,山寨产品和山寨文化依然会密切地和人们联系在一起,不过山寨文化究竟价值几何,也许很快会有答案。
  商业化阴影下的文学带来风光也失去尊严
  文学的商业化进程在2008年更为加剧。后缀冠以“公司”名称的盛大文学的出现,搅动着本就商业味浓厚的文学市场。30个省作协主席上网打擂,被认为是传统文学找到了与网络对接的接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体上网展示,被指离市场越来越近离读者却越来越远;麦家因获茅盾文学奖被杭州文联重金引进,被批为政府花纳税人的钱用来为地方涂脂抹粉;阎崇年无锡签售遭“掌掴”,《百家讲坛》的商业化被追溯成原罪;作家富豪榜再次颁布,中国作家收入整体缩水……商业如同一件华美却单薄的外衣,在给文学还以风光的同时,也让文学在逐渐失去自身应具备的温暖。
  9月,起点中文网举办“全国30省区市作协主席起点写作大赛”,这次活动,先是以限定参赛者身份为作协主席引起媒体关注,后因河北省作协主席谈歌“下一秒打死韩寒”被媒体放大,而引起韩寒与几位作协主席进行博客骂战。喧闹声里,“大赛”也悄然改名“巡展”。传统文学是不是要彻底商业化了?商业化后的传统文学还能够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吗?面对质疑,一些参赛主席表达出的“作家也要吃饭”、“传统文学也要明码标价”的态度,得到了不少支持的声音。以前大家要求作家要甘于清贫,现在,人们的观念的确变了,凭什么作家就不能富裕起来?凭什么认为成为富豪的作家就写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许正是有了这种观念上无声的改变,文学的商业化才会如此赤裸裸。
  10月5日,学术明星、《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遭一年轻男子掌掴,原因据称是打人者不满阎崇年关于清朝历史和人物的一些观点。也有人认为,这两个耳光是打给《百家讲坛》的。李敖曾撰写《于丹批判》一文指出:《百家讲坛》的运作模式“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商业化转型运作”,但栏目采用“娱乐界包装影视明星的手法来打造‘学术明星’”,却是一种“媚俗行径”。说到底,商业化成就了《百家讲坛》,同样,商业化也毁掉了《百家讲坛》。阎崇年遭袭击,与其说持异见者因无法以草根身份与之在同一平台上对话才导致暴力事件发生,不如说过度商业化让文化学术失去了尊严,才让阎崇年当了替罪羊。
  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作家和学者也不例外,出售思想和文字获利,同样应获尊重,因此,商业的参与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我们唯一能期望的是,这些作家和学者,能够守住良知和作品水准的双重底线,为这个世界贡献出更多美好的精神产品。
  民间词语创作活跃凸现大众文化叛逆心理
  《新华词典》日后再出修订版,一定会从2008年选取诸多新词。接二连三的灾难让民众的心变得敏感而丰富,万众一心所形成的巨大洞察力,可以将极端复杂的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用简单的一个词语表达出来。
  2008的年民间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礮、雷、、呆呆”等生僻字、象形字构成网络流行词。其中“礮”是一个古汉字,念Jiong(三声),本义是“窗口通明、光明”的意思。但在今年夏天成为网上使用最频繁的字之后,它被添加了“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使之充满了更为丰沛的表现力。从文化意义上讲,“礮”等生僻字的确能引起一点我们对古文的兴趣,但在唤醒网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方面,显然我们以前对它寄予的厚望太不现实。这些字,说白了其实就是网络消费品,基于一定的机缘巧合而流行起来,随着新网络符号的兴起,会逐渐被遗忘。
  “雷”的流行,源自一些网络小说、影视作品、网络红人夸张的描写或者不自然的表现,比如新版《红楼梦》的造型、《赤壁》中的搞笑台词。与“雷”相关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被雷得外焦里嫩”。而按照被“雷”程度的不同,还可分级为:轻伤、中伤、重伤和脑残。同样作为网络流行语,“雷”和“礮”有少许不同的是,“雷”在调侃之余,传达出的是一种更为强烈的观点和态度,有批判意识在里面,因此它的生命力会比那些可爱的象形文字更长久一些。
  2008年民间词语的另一大类是以“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正龙拍虎、俯卧撑、打酱油、叉腰肌、新陈代谢、娇身冠养、我是北京派来的、你们算个屁”等构成的社会流行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正龙拍虎”,出处源自陕西农民周正龙,自2007年10月周正龙声称拍到华南虎照片,到2008年11月被判有期徒刑,周正龙事件曾被网民戏称为跨越两个年度的娱乐大片,而到2008年就要结束的时候,周正龙发表声明再次表示“虎照为真,没有作假,并要求对虎照重新进行鉴定”,更有将这部“连续剧”拉进2009年的架势。正是因为周正龙事件的绵延不绝、一波三折和扑朔迷离,人们发明了“正龙拍虎”一词,用以来形容那些当严肃与恶搞相遇、真实与虚假对峙所产生强烈喜剧效果的事件。
  民间词语在2008年爆发出如此大的活力,并非偶然。有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53亿。庞大的网民基数,让网络上的公民社会初具雏形,表达渠道的便利和畅通,让民意在网络上能够迅速沟通汇聚。而在熟悉网络管理环境和表达技巧之后,网民已经熟稔地掌握了发表意见的方式,用精简凝练且不乏智慧色彩的社会流行词,来对社会不公正和不良现象进行批判,无疑成了最具打击效果的一种武器。细心来看,无论是网络流行词还是社会流行词,都与传统的表达方式迥然不同,这证明中国的正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它的巨大约束效力,民众的文化叛逆心理所形成的新生力量,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生存的空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