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章复唱”的质疑
作者:佚名 时间:2006/9/1 23:10: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静 女
【诗经•国风•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出现在新教材之中,篇幅短小,言辞典雅,却又回味无穷。至于诗的含义是学生都能逐步体会的,但是涉及它的语言特色时,我还是归结为《语文教学参考》上的话,“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然而学生对这种说法有疑惑。
请看以下解说,明确学生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中国文学史》)
根据这种说法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修辞格中的反复,是因为古今说法不同而称《静女》是重章复唱?这样回答学生行不通。那么《静女》的每一段又有几个字是相同的呢?靠这条解说可以让学生满意吗?带着问题进教室,最好能带着问题出教室,这是很好的教学观念,但是用在这里对学生能否起到激发作用,或者是否他们的能力所及?应该在课堂解决的绝不拖延。
状况一:为什么不称这种手法为“反复”?
指为了达到强调重点、突出重点,抒发强烈的感情或增加叙述的生动性和条理性的目的,而有意地一再重复或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有连续反复、间隔反复两种表现形式。它可以造就气势、表现感情,使文案形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先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加以说明。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思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首诗用了反复,它表明词句的重复对段落的形式(包括字数、节奏等)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在情感上每个段落不同,时而悲痛,时而亢奋,这些情绪都围绕着对祖国的爱展开。
为了便于比较,我认为教参上对《秦风•无衣》的解说很不错,请先看此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解说: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看来重章复唱的关键在于各个章节具有顺承的关系,并且诗意得到了递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