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高一年级全科试卷(7科8份,含听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doc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doc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doc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doc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doc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听力.mp3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汉文班)试题 .doc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汉语)试题 .doc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doc
林芝二高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高一年级藏文班语文试卷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阙(què) 羞赧 (nǎn) 痴(chī)迷 报偿(cháng)
B.馈(kuì)赠 酵(xiào)母 深邃(shuì ) 撅(juē)嘴
C.尖锥(zhuī) 拄(chǔ)着 辅佐(zuǒ) 抹(mǒ)脸
D.聆(lín)听 脸颊(xiá) 震悚(sǒng) 孤孀(suāng)
2.下列成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想入非非:想不该想的东西。
B.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C.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D.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了。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以名壮 流恋忘返 迥乎不同 水光潋滟 B.怒号 萧瑟 颓费 目育
C.倩影 斑驳 袅娜 健谈 D.单枪匹马 拘谨 隐敝 修茸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充盈:盈,满。 B.壮志未酬:酬,报酬。
C.不偏不倚:倚,歪。 D.情有可原:原,原谅。
5.下列是对一组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② 树缝里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像瞌睡人的眼睛。
③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①比喻②比喻③排比④比喻 B.①比喻②拟任③比喻④通感
C.①比喻②拟人③拟人④夸张 D.①比喻②比喻③比喻④通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同学的生日礼物真是别出心裁,令我爱不释手。。
B.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从没想到要汇报父母。
C.经过半小时呕心沥血地思考,她终于解出来这道数学题。
D.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有一个苦思冥想的过程。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铃声一响,同学们 走进教室。
鲁迅先生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地讽刺敌人,刺中敌人的心脏。
最近工作太多,感觉有点 ,应付不过来了。
同学们因为读书少,同一题目的作文构思 ,自有米玛次仁同学与众不同,受到老师的表扬。 ……
林芝市二高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高一年级汉文班语文试卷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霾(mai)为何物?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下列有关“霾”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无数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然而在诗歌中却屡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终风且霾”的“霾”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对于这种说法目前还无法确认。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中“终风且霾”和《九歌》中“霾两轮兮絷四马”。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中国重演了,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在今天,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吹散雾霾。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古代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