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素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400字。七年级语文上册《猫》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用表格法进行梳理,借助书后思考探究的表格梳理出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我”对猫的态度,感受人和动物如何相处,感受动物命运与人类情感,增进自我理解与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的思路。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群文阅读比较夏丏(音为免)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描绘的不同情感,感受作者与生灵之间的关联与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及带给读者的思考。
教学难点:
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材分析:
郑振铎的《猫》,是一个叙事性文本。叙事性文本的主要解读路径,是分析文本中各个角色之间通过言语、行为建构出来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分析,就能把握文本所要揭示的人性的或社会性的内涵——叙事性文本的本质是对人的叙述,即使是常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也是如此。而对这种叙述的理解,则须聚焦于“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性的。
四、教学方法: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猫》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内涵较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本册教材的第三、四、五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默读和把握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第三、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圈点勾画、做摘录等,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对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其次,《猫》这篇课文中所描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很难一下子就体会这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创造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本课采用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养过小动物吗?相信每一位养过小动物的同学,都有一段你与小动物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的《猫》,读一读其中记叙的“猫和人”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著名文学史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郑源新、落雪。他把文学比作“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他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艺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弊病,为我国现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写作背景
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科学、民主、博爱”思想影响,但在那个时候,他思想上极度“彷徨”如鲁迅,看不清更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于是,1925年到1927年,他创作了16篇组成写实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猫》是其中的第一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社会,审视人性。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词字音检查
污涩(wū sè):肮脏不光滑的意思
红绫(líng):一种红色丝织品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蜷(quán)伏:弯着身体窝着
悲楚:悲伤凄楚
惩(chéng)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wàng)下断语:胡乱地说出断定的话
2.本文重点词语
①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②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