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知识分子都忙什么?

作者:沂河泥鳅  时间:2007/10/21 12:55: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唐诗绮丽美妙,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精彩纷呈,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大师级人物如同群星争灿。诗歌形式并非唐人首创,但这种典雅的文学艺术形式被他们推上了泰山之巅。这颇令后继的宋朝人苦恼,他们虽然也热情地写诗,甚至写出了不少经典性作品,但光芒总为唐人掩遮。他们欲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只能另辟蹊径了。
   词是诗歌的姊妹,起源于市井歌谣,唐人偶有创作。唐末,温廷筠与他的朋友们用词写妇女艳态,影响很大,被称为花间派。不过,那时的词尚称“诗余”,意思是诗的附庸。词由婢女丫环升为正房太太,应归功于南唐后主李煜皇帝,他作品的魅力不亚于唐诗,例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一般滋味在心头。”(26)
   词创作是宋朝人的骄傲,其辉煌由晏殊、柳永、苏轼、张先、辛弃疾、李清照等人支撑,后世人只有仰视的份儿。但词只是宋朝艺术园林中最美丽的花朵之一,该朝代的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同样惹人注目。以绘画为例,宋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黄金时期,知名的画家成百上千,宫廷画馆中收藏的作品有数万幅。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他是个艺术天才,每日写诗作画,终年不歇,据说当金兵攻破汴梁时,他正在画室内挥毫。徽宗皇帝的画虽然美得令人惊叹,但在艺术成就上与他比肩或高于他的人仍不少,李成、范宽、郭熙、米芾、马远等人的山水;李公麟的马;文同的竹;崔白、徐熙等人的花鸟;张择端的集市图……都是稀世珍品。
   然而,宋朝人不是仅仅沉迷于诗词书画等艺术氛围中,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儒家的思想体系,通过佛道两家的比照,到宋朝时显露出了自己的缺陷。其一,没有认真解释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其二,重视外在力量的教化、熏染,而疏于诱导人们对社会纪律产生自发的热情。
   最先注意到这二个问题的人号称北宋五子,其中第一位叫周敦颐,他参考道家学说,仅用二百五十字即为儒家提供了一套宇宙生成图,他把宇宙的本原称为无极。第二个叫邵雍,他擅长数术,是周易的嫉迷者,也是后世修仙、占卜者的宗师。他的宇宙生成图类似于周敦颐,所不同的是他把宇宙的本原称为太极。第三位叫张载,他宣称宇宙从气开始,雄心勃勃地试图把道家的自然宇宙学说与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嫁接起来,可很不成功。有一年他在东京汴梁讲《易经》,听得人很多,适逢五子中的最后二位他的表侄程颢、程颐到来,他不把两个晚辈放在眼里,坐在虎皮椅上得意洋洋;但交谈的结果令他明白自己应该谦虚,因此撤掉椅上象征权威的虎皮,对学生们说:“我不如他们两个高明,你们应当拜他们为师。”
   二程的高明之处在于成功地用“天理”学说把道家的自然宇宙与儒家的社会伦理联系在了一起。天理的含义类似于现代泛神论中的自然神,无所不在,体现在具体事物上即指物体的自然属性及自然存在法则,如牛的胃会反刍,菊花能在秋霜中绽放,盐放在水中会溶解,桃子熟了就会落地、腐烂等。二程认为,儒家安排的道德秩序,虽是人为设计,但符合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圣人之心等于天地之心。
   二程把人分为圣人与普通人两种,圣人生来就心智明亮,什么都明白;普通人虽然心中也有天理存在,但被过多的欲望像尘土一样蒙蔽着,只有想出个诚意修身的办法,清除这些可怜心灵上的污染,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天理,且自觉遵守之。
   程颢曾不无得意地说:“我的学问都是从前辈那里学习来的,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其实天理学说完全是从佛学中移植而来,程颢不过把佛字改称为天理。佛家讲佛法无边,一草一木、一粪一土中都有佛,人只要肯诚心修行,把心中的贪欲除掉,就能觉悟而大喜欢成佛,这与程氏的学说何其相似乃尔。
   北宋五子留给朱熹解决的问题只能算半个,即用何种方式修行,能让普通人从迷狂中醒来,自觉地认同天理?二程在这方面思考的不够成熟。朱熹解决这个问题没费多大事,经书《大学》中的一段话是现成的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理学中的格物致知,不是为了发现自然界的秘密,奴役自然物,而是为了让人通过认识自然万物的自然属性,体味人在社会中的自然道德属性,主要目的是完善人的心灵,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
   朱熹对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总结北宋五子的成果,利用他们留下的现成的材料构筑理论大厦。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被誉为宋代的董仲舒,但理学到他手中时有了准宗教的气味,这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设定有个近似天堂的虚无世界──大同社会或尧舜时代的美好社会。2.教义在五经四书中。3.信奉自然神。4.孔子为第一大教主。5.学校即教堂。6.有一套类似禅学的修行方式。有趣得是,佛教禅宗因为修行方式上的争论,于唐代分裂为南北两支。北宗禅以神秀和尚为代表,主张渐悟累进,要求信徒清静修行,遏制情欲。神秀作谒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南 宗禅为慧能和尚开创,主张顿悟成佛,认为信徒不必读经苦修,执著于某一特定的修行方式;佛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只要经常观照自己的内心,担水砍柴的日常生活也能使人成佛,谒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理学受其影响也分裂为类似的两派。朱熹开创的一派主张渐悟累进,他要求弟子不断观察事物和读经书,用归纳法领悟孔孟先圣之学即等于“天理”的道理。陆九渊一派则学南宗禅,认为万物具备于我心中,只要修养心神,不必忙于考察研究外界事物,不必苦读经书,顿悟即能明“天理”。朱陆二人在上饶鹅湖进行过一次公开的学术辩论,朱熹占了上风。
   严格而言,理学这一准宗教与真正的宗教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以基督教为例,在终极归宿方面,基督教的天堂在飘缈的彼岸,是安顿人死后灵魂的场所,而理学的天堂是现世的,属于人。在神方面,基督教的神高度人格化,具有神秘的超自然的意志和力量,而理学的神是自然界本身。在使者方面,基督耶酥是上帝派下的,具有神的法力,而理学的圣贤们只是些有道德有智慧的普通人。基督教蔑视人自身理性的力量,而理学的产生则完全是因为迷信理性──理学家们不承认人类的理性有局限性,狂妄地认为人类大脑设计出来的道德秩序完全等同于自然之神设计出来的伦理秩序。
   人类有史以来,因迷信理性而产生的准宗教除朱记理学外,还有一家,即十九世纪兴起于欧洲的马恩共产主义。大同世界与共产社会,孔孟经典与马列著作,自然法则与 真理,简直像是橘子与橙子一样;另外,二者都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化倾向,都希望成为国教。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