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与物质的分类》ppt9(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mp4.mp4 1.92 MB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34张ppt.ppt 2.60 MB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 70.00 KB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化学1 第2章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在本章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是必修1第2章中的第1节,主要起到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衔接作用,既是对初中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酸碱盐的一般性质以及物质的类别如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进行梳理,又为学生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2.重难点和呈现思路
学习重点是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是归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主要反应关系,明确各类物质的通性。
教材在呈现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时,设计成一个“交流研讨”栏目,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体会物质分类的标准不同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教材在呈现各类物质间的关系时,设计成一个“活动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试剂、以及方法导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整合各类物质之间的主要反应,逐步得出各类物质的通性,提高实验探究和交流合作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分类法早有隐性的认识。但学生整体对高中课程和学习还未完全适应,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未达到一定的层次,虽然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酸、碱、盐的一般性质,知道了物质的类别如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但是,他们是一个一个地认识物质、探讨物质性质的,没有上升到探讨一类物质性质的高度。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一些个别物质的基础上,认识各类物质的一些通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正好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教材P33“交流研讨”栏目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活动,认识到物质分类的多种方法,能说出物质分类的依据,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分析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关系,能准确认出常见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从属关系。
3.通过对教材P34“活动探究”栏目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教材P34提供的试剂,预测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并绘图表示预测结果,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的探究活动,归纳总结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能概述各类物质的通性,体验并学会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意义。
4.通过分组实验活动,提高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增强小组合作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导入环节:(视频、PPT图片)
通过播放展示图书馆和超市的精美图片的快速叠加来引起视觉的冲击,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分类的重要性。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讲授环节:(FLASH动画、实验视频)播放
FLASH动画演示,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同时通过观看模拟动画的视频,让学生分析、归纳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概念的相关知识。
3.课堂检测:(问卷星)
课堂达标检测试题以问卷星的形式发布,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等形式点击上网,做到及时统计检测结果,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
通过使用PPT播放图书馆书籍按类别整齐排列和超市各种商品分门别类摆放的精美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通过观看微视频可以给课堂学习尚有困惑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