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求真碳酸氢盐》ppt1(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北京市运河中学2015年公开课高三一轮复习《求真碳酸氢盐》课件(9张ppt)+教案+学案共3份 (3份打包)
求真碳酸氢根学案.doc
求真碳酸氢根新版1.ppt
求真碳酸氢盐教学设计.doc
求真碳酸氢盐
学以致用:(相关知识怎么考)
1.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CO2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制备NaHCO3实验。
(1)选取必要的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2)为确定制得的固体样品是纯净的NaHCO3,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将样品溶液与饱和澄清石灰水反应,观察现象。
乙方案:将样品溶液与BaCl2溶液观察现象。
①判定甲方案______(填“可行” 或“不可行”)
②为判断乙方案的可行性,某同学用NaHCO3分析纯配制的溶液,与B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NaHCO3溶液
BaCl2浓度 0.2 mol•L-1 0.1 mol•L-1 0.02 mol•L-1
0.2 mol•L-1 浑浊 浑浊 少许浑浊
0.1 mol•L-1 浑浊 少许浑浊 无现象
0.02 mol•L-1 少许浑浊 无现象 无现象
(i)此实验已可说明乙方案是不可行的。请结合以下数据,并通过计算说明产生浑浊的原因。[已知:0.1 mol•L-1NaHCO3溶液电离出的c(CO32-) 为0.0011 mol•L-1,Ksp(BaCO3) =5.1×10-9]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产生浑浊(伴有气体产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走进高考:(探究能力考什么)
(2011)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⑴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⑵C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 性。
⑶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⑷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课题名称:求真碳酸氢盐
教师姓名:郎庆利 学校:通州区运河中学 高三(2)班
教学指导思想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节课以科学探究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化学探究进行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以厨房中物质检验入手,以碳酸氢钠与氯化钙能否反应为载体,以溶液中平衡关系为依据,整合教材,将真实的实验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将异化现象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分析出异化现象的原因。同时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高考说明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过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高三复习要回归教材,为此在复习水溶液中的平衡关系时,将高中教材进行整合:以鲁科版必修1第64页“活动与探究”环节与厨房化学结合作为情境引入,围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鉴别中加入氯化钙溶液中异常实验现象: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混合出浑浊,展开科学探究。探究过程中设及到物质的鉴别方法,水溶液中的三种平衡关系,实验方案设计和评价,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实验思想,覆盖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及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和高二的学习以及正在进行的高三总复习,对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已经熟悉。但因为处在一轮复习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略有欠缺。
学生在实验技能方面更多的是从试题中分析实验,有些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实验的验证。高三的学生急需回到实验室,从一些简单的实验中体验和构建探究实验的思维过程,并完善和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课以碳酸氢钠与氯化钙能否反应为载体,在探究过程中,
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科学方法,感受物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哲学观点,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以实验中异常现象为突破口,使学生理解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从而学会全面、综合地分析化学反应;
2. 培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及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构建设计探究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 通过现象和数据分析,体现出科学、等量、单一变量与对比实验的实验思想。
3. 体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2. 感受事物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哲学观点;
3.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碳酸氢钠与氯化钙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构建设计探究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归教材
产生冲突 给定任务:如何鉴别一瓶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
思考,回答
实验验证、
观察现象 图片:
1、碱面、小苏打
2、标签不清的调料瓶
药品:
1.0mol•L-1NaHCO3溶液
1.0mol•L-1 Na2CO3溶液
1.0 mol•L-1 CaCl2溶液 引出本节课研究对象。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原因的兴趣
环节二
定性、定量
探究和感知 定性感知:
引导学生探究产生沉淀的原因,进行合理假设。
定量分析:
引导学生从水溶液中的平衡关系,通过计算推导出反应进行的方向。
讨论
控制变量
设计实验
记录现象
得出定性结论
书写平衡关系
计算推导
得出定量结论
试剂:
0.5mol•L-1 NaHCO3溶液
0.1mol•L-1 NaHCO3溶液
0.01mol•L-1NaHCO3溶液
1.0 mol•L-1 CaCl2溶液
0.1 mol•L-1 CaCl2溶液
0.5 mol•L-1 CaCl2溶液
数据:
0.5mol/L NaHCO3
溶液中
c(CO32-)=
5.8x10-3 mol•L-1
CaCO3的
Ksp=2.8 x10-9 通过现象和数据分析,体现出科学、等量、单一变量与对比实验的实验思想。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根据有关的数据通过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探讨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产生沉淀的原因。
构建探究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环节三
去伪存真 引导学生从平衡角度分析:
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产生沉淀的同时还有气体生成。
分析平衡移动方向
推导出结论,并进行实验验证
试剂:
1.0mol•L-1NaHCO3溶液
1.0mol•L-1 Na2CO3溶液
1.0 mol•L-1 CaCl2溶液 培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及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设计特点
1. 知识层面:以碳酸氢钠为核心将物质的鉴别、溶液中的平衡关系、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思维整合在一起,将已有知识重组整合。
2. 能力层面:体现了实验方案设计和评价,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实验思想,覆盖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及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