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练习试卷(8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初中试卷 / 中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2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11/20 9:01: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练习(打包8套)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专题一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201810242115.doc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专题八分析与计算练习201810242122.doc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专题二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练习201810242121.doc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专题六基础实验题练习201810242120.doc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专题七实验探究题练习201810242119.doc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专题三物质的除杂鉴别与共存练习201810242118.doc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专题四气体的制取检验与净化练习201810242117.doc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化学复习第2部分专题类型突破专题五物质的推断与转化练习201810242116.doc
  专题八 分析与计算
  类型一 文字叙述型
  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7 g,加入到盛有58.1 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烧杯内各物质的总质量为64.9 g。试计算:
  (1)原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与反应的物质有哪些,应该用什么方程式进行计算。
  分析模型
  步骤一:分析题干信息,确定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步骤二:分析题干中的数据,抓住分析突破口“恰好完全反应”,即铁粉恰好完全反应,盐酸也恰好完全反应。
  步骤三: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生成氢气的质量7 g+58.1 g-64.9 g=0.2 g
  Fe+2HCl===FeCl2+H2↑
  √     √  0.2 g
  由此可以计算出混合物中铁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步骤四:计算纯度、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铁粉的质量分数=铁粉的质量混合物质量×100%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注:画“√ ”表示可由已知数据求得,下同。
  1.(2018•山西中考)黄铜(铜锌合金)的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容易以假乱真。小红同学想测定黄铜中锌的含量。她称取20 g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0.2 g。
  (1)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求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写计算过程)。
  2.(2018•天津中考)现有一定质量的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其中含钠元素9.2 g。将此混合物加足量水配成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28.7 g。计算:
  (1)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硝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3.(2017•枣庄中考)一化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不考虑其他物质),为回收铜和硫酸亚铁,研究人员设计出“用铁处理”的方案。取100 g上述废液,向其中加入2.8 g铁粉,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求:
  (1)回收得到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回收得到硫酸亚铁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专题二 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类型一 推理类
  1.(2015•淄博中考)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CO和CO2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C.某物质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的组成里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
  D.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有热量放出,所以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2.(2016•淄博中考)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进行推理,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一定呈酸性
  C.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也能与酸反应
  D.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一定比空气轻
  3.(2018•淄博临淄一模)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则利用木炭也可以
  4.(2018•淄博桓台一模)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以下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都是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能量放出的变化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要有氧元素
  D.施用化肥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要促进作物生长必须多施加化肥
  5.(2017•江西中考)根据反应事实能推导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以下推理中错误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银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反应物的性质
  B 通常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温度
  C 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反应物的浓度
  D 分别将等浓度的稀盐酸加入锌片和锌粉中,锌粉反应更剧烈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6.(2018•聊城中考改编)“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也不变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类型二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7.(2018•淄博高青二模)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常加入液氯消毒,如图是氯气和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专题六 基础实验题
  1.(2018•淄博沂源一模)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CO还原Fe2O3制取铁时,先点燃酒精灯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称量,再调节天平平衡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沿烧杯壁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2.(2018•淄博张店一模)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 白纸变黑甚至穿孔 浓硫酸有强烈的吸水性
  B 在灼热的CuO中通入CO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CO具有还原性
  C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MnO2固体 有大量气泡产生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和MnO2
  D 在硫酸铜溶液中分别插入铁片和银片 银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铁片没有明显变化 金属活动性顺序:Ag>Cu>Fe
  3.(2017•淄博张店一模)如图所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4.(2019•改编题)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CO与CuO的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装置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B.加热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C.Ca(OH)2溶液可以检验产生的CO2气体
  D.玻璃管中的现象为固体粉末由红色变为黑色
  5.(2018•安徽中考)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
  快慢的影响
  B 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