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ppt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课件 / 必修一课件
  • 文件类型: ppt, doc
  • 资源大小: 8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3/2 10:42: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zzzysc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课堂检测.docx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教学设计.docx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教学反思.docx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17张 PPT).ppt
共1个课件,1份教案,1份习题,1份反思。
  教学反思
  1、引入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的引入是通过变魔术,让字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同样颜色的字放在不同的溶液中颜色变化不同,有色的字无成无色,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的奇妙作用,同时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本节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练得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通过学生预测物质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物质的性质,最后得出结论。
  3、体现了化学学科精神。化学是以实验为学科的一门自然学科,本节课是以学生主实验为主体,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让学生体会如何去分析和探究物质的性质。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组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识记 理解 掌握
  1..知道铁及其常见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
  2、掌握金属铁、氯化铁、氯化亚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
  3、通过金属铁、氯化铁、氯化亚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实验,撑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
  重点、难点:金属铁、氯化铁、氯化亚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内容标准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本节课的总体思路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动态生成,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课堂流程:教师指导学生表演魔术→预测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性质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外延伸探究→课堂检测与小结
  教学过程:
  一、展示预习案
  展示学生预习案中的问题,解决预习案中的问题,表扬优秀的小组与优秀个人。
  二:引入新课
  课堂检测
  1.能与Fe3+ 作用,且可证明Fe3+具有氧化性的微粒是(        )
  ①SCN-    ②Fe   ③Fe2+     ④Cu   ⑤H2S    ⑥OH-
  A.②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⑥D.除③外
  2.将铁的化合物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不发生颜色变化,再加入适量氯水,溶液立即呈红色。该化合物是(       )
  A.Fe2O3    B.FeCl3    C.Fe2(SO4)3    D.FeO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铁与稀氯化铁溶液反应:Fe+Fe3+==2Fe2+
  B.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2++3H2↑
  C.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Fe2++Cl2==Fe3++2Cl-
  D.Fe(OH)3与盐酸反应:Fe(OH)3+3H+==Fe3++3H2O
  4.为了检验某FeCl2溶液是否变质,可向溶液试样中加入()
  A.NaOH溶液B.铁片C.KSCN溶液 D.石蕊试液
  5.为了防止氯化亚铁溶液久置被氧化变质,常在其溶液中加入()
  A.铁粉B.铜粉C.氯化铁D.盐酸
  6.括号内为杂质,选择适当的试剂,除去下列杂质。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