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6350字。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三、教法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配以容中尔甲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画面定格在溶液章图上时,宣布上课。 新课导入顺序:九寨沟的水→海水→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溶液单元的章图就是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这种导入方法,富有新意、彰显美感。 2.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 ①学生汇报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 ②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 ③引导学生分析(体验)两种溶液的特征。 ④由蔗糖、食盐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推出溶液的初步概念。 ⑤让学生利用所配制的溶液设计实验(向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晶体、高锰酸钾晶体、硫酸铜溶液,或将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⑥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设计意图:蔗糖、食盐是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设置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师生共同分析形成过程,共同分析溶液特征,共同设计验证实验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3)师生活动2: ①要求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做出判断:谁被溶解?谁能溶解其他物质? ②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③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用媒体展示,如表1所示)。 表1 溶液配制组分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液体)
碘酒 碘(固体) 酒精(液体)
稀硫酸 硫酸(液体) 水(液体)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液体)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溶质、溶剂判断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