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平衡典型习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二轮平衡常数讲义.docx
化学平衡 课时作业 吴长虹.doc
课时作业 物质结构周期律.docx
物质结构 周期律 讲义.doc化学平衡常数
一 .化学平衡常数
(1)平衡常数表达式
科学研究发现,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a A+ b B d D +e E ,不论起始状态如何(是从正反应开始的还是从逆反应开始的,开始时各物质的浓度是大还是小),达到平衡时,A、B、D、E物质的浓度一定符合如下关系:
K =
K为常数,它只跟反应的性质及温度有关,与物质浓度大小无关。简称平衡常数。
注意:若反应体系内既有气体,又有液体或固体,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并不出现固体、纯液体的浓度项。如对于反应:CO2(g)+C(s) 2CO(g),其一定温度下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
(2)平衡常数的功能
①判断一个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可能进行的最大限度,K值越大,则反应进行得越彻底。如果一个反应的K值极小,则很难利用这样的反应进行生产。如N2+O2 2NO的反应,由于K值极小,故很难用来进行硝酸的制造。
②判断某反应体系是否已达到平衡状态。可借用K表达式,通过计算其各物质的浓度幂之积的商(一般可用Q表示),并与该温度下的K比较,进行判断。
③ 计算某可逆反应在某温度下反应物的最大转化率。
二 方法归纳
(一).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列三行”法)
平衡常数的重要性质——对于某特定反应(方程式)来说,一定温度下K值是常数,跟浓度、压强无关。
1、下列化学平衡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必发生变化
B.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必发生移动
C.改变温度,平衡常数一定改变
D.催化剂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必引起平衡常数的改变
2、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 + nB(g) pC(g) + qD(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 平衡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 N2(g)+2CO2(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C.反应达到平衡后,NO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D.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2.已知:CO2(g) + 3H2(g) CH3OH(g) + H2O(g) ΔH=-49.0 kJ•mol-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能使 增大
B.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为75%
C.3 min时,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等于
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
D.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
υ(H2)=0.075 mol•L-1•min-1
3.某温度下,2 L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X、1 mol Y。发生如下反应:
2X(g)+ Y(g) 2Z(g),经60 s 达平衡,此时 Y 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温度不变,容器体积变为1 L时,Z的物质的量增大
B.在温度、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用Z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为0.8 mol•L-1•min-1
C.若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再达平衡时,Z为 1.4 mol ,则正反应的△H < 0
D.温度、体积不变,再充入2 mol X、1 mol Y ,达平衡后,Z的体积分数不变
4.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1 mol X和1 mol Y进行反应:2X(g)+Y(g) Z(g),经60 s达到平衡,生成0.3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1 mol/(L•s)
物质结构周期律 课时作业
1.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氢化物的稳定性:X>Y>Z
D.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熔、沸点最高
2.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用字母表示)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和R在同一周期 B.原子半径:W>R>X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 D.X、Z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3.钾长石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由前20号元素中的四种组成,化学式为XYZ3W8。其中,只有W显负价。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Z的最高正价数相等。Y3+与W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W的质子数之和等于Y、Z的质子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的离子半径>Y的离子半径
B.Z的氢化物稳定性<W的氢化物稳定性
C.Y的氧化物既能与盐酸,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D.X2W2、Y2W3两种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考察重点】
1.通过同一短周期或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理解元素周期律实质。
2.通过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
考察方式:问题往往要求考生用化学用语,如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表达,所以书写化学用语的基本功也很重要。
【基础知识】
一、原子结构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关系
在中性原子中: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中子数(N)
2.元素、同位素及其相对原子质量
(1)元素:具有相同 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一种元素。如:H( 1 1H)、
D( 2 1H)、T( 3 1H)均属于氢元素。
(2)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原子核)叫一种核素。
如,168O、178O、188O共代表_________种核素。
(3)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种核素间互称同位素。同位素一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物理性质。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遵循能量最低原理。电子首先进入能量低的轨道,当能量低的轨道排满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电子层序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能量顺序 ————————————————→ 能量升高
(2)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 (n为电子层序数)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