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ppt18(4份打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科版 / 高中课件 / 必修一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ppt
  • 资源大小: 5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8/3 8:00: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zzzysc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案+课件+导学案+课后练习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导学案.doc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共23页).ppt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课后作业.doc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导学案
  合作探究一 揭秘俗语“一场雷雨一场肥” “雷雨发庄稼”
  交流研讨1
  1 联系身边的氮气分析归纳氮气的物理性质。
  2 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吗?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氮气有哪些用途?
  3 从物质所属类别角度推测氮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4 根据氮元素所处价态,从氧化性,还原性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
  交流研讨2
  实验探究NO2、NO 的性质
  实验目的 探究NO2、NO的性质
  实验用品 圆底烧瓶(125ml,充满NO2)注射器(60ml一个、20ml一个),烧杯,长导管,止水夹,水,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方案 让NO2与H2O反应在圆底烧瓶中进行,形成喷泉实验,对产物进行定性定量验证。继续多次往烧瓶注入空气后摇动,进行实验拓展(4NO2+O2+2H2O =4HNO3),并让烧瓶最后剩余氮气与氧气,绿色环保。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装置固定在铁架台后,将玻璃管插入烧杯中水中(滴入3ml紫色石蕊试液)。
  2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中的水一次性注入圆底烧瓶,观察现象。
  3 关闭止水夹,换用大注射器(吸入50ml空气)往瓶内注入少量(约10ml)空气,观察现象。
  4 轻轻摇动烧瓶,观察现象。重复注入少量空气并摇动,直至注入空气时无红棕色出现。此时,烧瓶内气体成份是什么?
  阅读归纳
  阅读课本P76内容并完成下列表格:
  物质 NO NO2
  颜色
  气味
  状态
  溶解性
  毒性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及理念
  为更好体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突出数字教育资源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结合我校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硬件条件实际、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及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在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及学生化学学科观念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趣激情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创设实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化学概念教学的整合,通过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简约高效。
  ●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对学生而言,就知识层面看,学生通过初中和必修一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内容。就方法层面看,学生进入高中后,已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学习了从物质分类角度应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物质的性质,本节课前,较为系统的学习了碳及其化合物内容,初步具备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而在能力层面,高一学生已具备一些观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物质。 1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 掌握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2了解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主线。
  3培养学生从物质类别角度和元素所处价态角度预测物质的性质。
  4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5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6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与主要方法.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激发兴趣。
  2通过合成氨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NO的功与过,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统一思想。
  4通过合成氨化学史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课后练习
  1下列有关氮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B.医学上常用液氮做冷冻剂,在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的不活泼性。
  C.H2与N2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反应中N2体现氧化性
  D.电闪雷鸣的雨天,雨水中会含有一定量的硝酸,其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N2+2O2=====放电2NO2
  2 下列属于固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
  A.N2和H2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NO与O2反应生成NO2
  C.NH3催化氧化生成NO和H2O
  D.由NH3制NH4HCO3和(NH4)2SO4
  3.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闪电使N2 转化为NO
  C.合成氨
  D.豆科植物将N2 转化为NH3
  4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氧化氮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B、一氧化氮有刺激性的气味。
  C、二氧化氮可用来造硝酸
  D、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
  5  NO有毒,会结合血红蛋白造成人体缺氧。不过,人们发现它可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N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一氧化氮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6.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遇空气生成NO2
  C.CO2与NO反应生成CO与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7.将20mL充满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10mL,求原混合气体的中NO和NO2的体积。
  8.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学习归纳氮气的用途。
  9.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学习了解含氮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05)的主要性质.
  10.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合成氨化学史及意义。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