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教学设计1(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第三章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1课时乙烯).doc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和苯(第2课时笨).doc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烯是石油裂化产物。
(2)了解乙烯的结构、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3)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4)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情景引入—问题分析—实验探究—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及对比学习的方法。
(3)通过对苯的性质和分子组成及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多向思维、逻辑推理、发散思维能力。
(4)通过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乙烯用途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化学与生活的巨大联系。
(2)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养成严谨求学的态度和尊重科学的品质及创新精神。
(3)体会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4)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
(1)乙烯的结构,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2)苯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
四、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物质的了解。
第一课时 乙烯
复习与预习
1.什么叫做饱和烃?乙烯属于饱和烃吗?为什么?
2.乙烯使溴水褪色与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原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自读课本 了解乙烯与苯的用途,体会其重要的工业价值。
思考 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是什么?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什么?
科学探究 石蜡油分解实验
现象:①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和甲烷对比)
②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
③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一试管气体,点燃后的现象是
分析 你认为生成的气体中都是烷烃吗?说明理由。(提示:燃烧的明亮程度与烃的含碳量有关)
结论 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主要是 和 的混合物。
(一)乙烯的结构
1.烯烃的概念:
2.结构:
分子式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空间构型
(二)化学性质
1.乙烯的氧化反应
a.可燃性:
现象:
b.乙烯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思考 如何利用化学方法鉴别甲烷与乙烯?
2.乙烯的加成反应
乙烯和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烯是石油裂化产物。
(2)了解乙烯的结构、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3)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4)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情景引入—问题分析—实验探究—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及对比学习的方法。
(3)通过对苯的性质和分子组成及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多向思维、逻辑推理、发散思维能力。
(4)通过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乙烯用途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化学与生活的巨大联系。
(2)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养成严谨求学的态度和尊重科学的品质及创新精神。
(3)体会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4)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
(1)乙烯的结构,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2)苯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
四、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物质的了解。
第二课时 苯
复习与预习
1.什么样的物质容易发生取代反应?什么样的物质易发生加成反应?
2.比较甲烷、乙烯、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说明其存在差异的原因。
苯
(一)苯的结构
1.苯的发现:
2.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或 ,空间构型
学与问 按照苯的结构式,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成键特点?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二)物理性质
苯在通常情况下,是 色、带有 气味的 体,毒性 ,溶解性 密度比水 ,熔、沸点比较 。
思考 现有酒精、苯、四氯化碳三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只有水和试管、滴管等仪器)。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它们?
(三)化学性质
通过苯分别与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该实验说明了苯环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键?
1.可燃性
自己完成化学方程式: 。
现象: 。
思考 1.与乙烯燃烧的现象对比如何?为什么伴有浓烈的黑烟?
2.取代反应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