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热能》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3000字。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乐于探究实验,勤于思考。本教学设计利用教材、图片、动画模拟、课外资料等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大胆的提出问题。一方面,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并进一步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对于实际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积极创设开放性的对话情境。在这样的对话情景中,师生双方都既是听者又是言者。“共同话题”引导着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并同时发现彼此独特的个性,课堂上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教育中迸发出智慧的碰撞,进而营造出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学情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能源”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在初中学生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已经知道面对能源枯竭的危机,化学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问题情境和设计层层实验,探讨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设计并完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3、通过实例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进而树立正确的能量观。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创新点:
一、不断的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
二、积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能源争夺》的视频。
讲述: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问题:化学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什么关系呢?
讲述:化学反应可以把能源转化成能量。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和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多媒体:展示实验课题。
探究任务一、实验2-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课下探究1、铝条没打磨或者酸的浓度低实验会有什么变化?
探究任务二、实验2-2将约20g 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
反思与评价
1、个人反思和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你学到了哪些化学知识?学会了哪些实验方法? 整个实验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2、组内交流和评价
在思考、讨论过程中,同组成员给了你哪些启示?
3、组间交流和评价
当听完其他小组的汇报后,发现他们的哪些做法比你们小组的好?哪些不如你们的好?你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
根据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表现,以10分制计算,你的得分是 :。请阐述理由: 。
课下探究:
2、 如果Ba(OH)2·8H2O晶体是块状的,实验又有何不同?
3、 寻找生活中吸热或放热反应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抢夺能源?
写方程式并分析热效应得出化学反应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热能,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热能还可以转化成化学能。
由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过渡到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通过两个探究实验体会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