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 学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
1.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与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