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20字。
原子结构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鲁科版)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中第1节原子结构的第1课时教学内容。
(1)本节教材内容在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基础上,继续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必修1模块中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2)本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是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论基础,元素周期律是在原子结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又有助于对原子结构理论的理解和对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把握。
(3)本节教学内容还将在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中进一步深化延伸,如:从氢原子光谱引出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从量子力学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从鲍林近似能级图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通过价电子排布规律分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的划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随意拓宽,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等知识,在必修1中还初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但是利用假说和模型探究微观粒子的结构问题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一定会有兴趣根据已有知识,提出他们心中的各种假说和模型,但要引导学生注意,任何假说和模型最终都要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历史上无数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提出的种种假说和模型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甚至摈弃旧的模型,创建新的模型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永无止境。
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各种模型的空间想象,以及对元素、核素、同位素三个概念和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3.设计思想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联想质疑”、“交流研讨”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掌握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通过学习人类对原子、分子的认识及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感受人类认识自然的客观认知规律。 更深刻的领悟原子结构的知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
(1)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新概念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又无演示实验,学生在学习中易产生枯燥感,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议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对图表,数据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联想质疑”、“交流研讨”和“观察思考”等栏目,设问激疑,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等科学认识方法和在科学研究的作用。
(3)比较电子、质子、中子的电荷、电量和质量、相对质量,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质量数和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同素异形体、核素、同位素概念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同位素概念的理解。
(4)根据具体情况,讲述“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栏目的内容,介绍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A)和AZX的含义,掌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相互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3)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核聚变能”,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和X的含义;利用假说和建立理论模型来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