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0510字。
《苯酚》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罗静卿
《苯酚》教学设计
罗静卿、北京市第八十中学、10010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将以此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中。
苯酚是继乙醇后又一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它是由羟基和苯环构成,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延伸。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行总结得出结论”,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轻松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六章第四节《苯酚》。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可分为四部分,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教材把苯酚安排在乙醇之后,那是因为乙醇一节刚学完羟基的性质,而苯酚的结构中也含羟基,通过苯酚性质的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羟基官能团性质的掌握,而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的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在学生掌握苯酚性质的同时,又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教材的这一安排以及本节内容的知识特点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为可能。
【学生情况】
学生在学习氯代烃基乙醇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在已经学过的醇和苯及其同系物的知识中,醇羟基的性质和苯环对侧链的影响为学习苯酚的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所学的电离理论中酸性的大小比较、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也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经过初三和高一两年的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实验技能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学生能用对比、分类等科学方法解决学习中简单的问题。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相对较弱,可能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的产物为什么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等问题的解答有一定困难。
【教学方式】
1、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同时,应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