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980字。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广州市秀全中学 刘春明
一、学情分析
掌握元素周期律,学生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类、类比、推测,避免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死记硬背。对学生而言,元素周期律是一把开启化学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它能指导学生有规律的、轻松的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并能进一步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并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证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已经初步掌握理论知识的推导方法,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进行一般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推断,也能根据元素周期律对某些元素化合物性质进行解释。
4.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1栏目,用图表来表示原子序数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常见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关系,指导学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
2.通过对Na、Mg、Al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
4.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2栏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作图分析数据的同时,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科学素养。
2.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务实的实验态度,激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
三、教学策略
1.利用作图、图表的方式突破重点教学
教材已经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素材帮助学生归纳元素周期律的内涵,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课本的素材仍然缺乏感性的分析,很难把握素材所体现的规律。为此,对于同周期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的变化、原子半径的变化、化合价的变化,可利用图表展示的方法,直观的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周期”的变化。
2.利用化学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教学
物质性质的递变,最直观的方法当然是实验,使学生根据直观的实验事实归纳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感知。
四、教学思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