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晒盐”》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620字。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总体分析:上一课时的海水“晒盐”过程中从感性的层面,在定性的角度对溶液中溶质溶解的限度有一定了解,接着再讲述本节溶解度,从理性从更本质的层面,在定量的角度明白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学生能够明白化学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都有其化学理论来源,逐渐形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思想。
本节分析:首先设计实验探究,定量的研究对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度的影响,从溶解限度这一模糊的概念,更易于学生理解的表述出发,先对溶解度概念中的限制因素进行探究,然后给出溶解度的物理意义及定义,最后呈现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溶解度曲线的分析,并由溶解度曲线分析,提出结晶的另一种方法“降温结晶”。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不断挖掘“最近发展区”,从一个水平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 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够注意到温度、物质种类等条件对溶解限度的影响,例如用热水可以更快更多地溶解糖。但不知道各因素对溶解限度的具体影响。
学习经历:学生已经学会简单的溶解、加热操作,能够顺利的实施实验方案;数学中学习了函数图像,学生可以将其迁移到溶解度的绘制上。
三、 教学设计思路
知识线 问题线 活动线 情景线 认知发展线
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 哪些因素会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呢?
思考,回答
(温度、物质种类、颗粒大小、溶剂多少)
生活中的溶解实例
观察实验现象
生活中的感性认识
↓
通过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明确影响因素
↓
由老师引导结合曲线,学生自行描述溶解度定义
↓
从溶解度曲线的绘制,自行分析图像特点
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如何设计实验观察这些因素对溶解限量的影响? 学生思考设计具体方案
学生小组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溶解度物理意义及定义 从曲线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思考,回答
(整体趋势,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观察实验现象
用自己的话表述什么是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岁)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一定质量水,一定质量溶剂;达到溶解限量,不能再溶解,最多溶解)
溶解度曲线绘制及特点 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步骤有哪些? 第一,收集整理数据(一般已经给出)
第二,描点
第三,连线(光滑曲线)
从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观察溶解度曲线特点,回答
(可分为三种情况: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没有明显变化;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课题 化学九年级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2课时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限量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水晒盐的过程,本节我们学习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板书】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海水要先形成食盐的饱和溶液然后才会慢慢晒出盐来,食盐在水中为什么能够达到“饱和”呢?
回答(因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限量)
结合上节内容引导学生对现象本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