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教案(4份打包)
- 资源简介: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教案1.doc 657.00 KB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教案2.doc 91.00 KB
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二:1-3微观结构和物质的多样性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doc 119.00 KB
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二:1-3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教案及试题精讲.doc 656.50 KB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在化学1的基础上,学生已对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所了解。本单元则较为系统地学习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的重要原理和规律。本教案侧重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理解:
(1).科学家得出元素周期律所用的思维方式与方法。重点有归纳与演绎。
(2).利用原子结构更好的学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典型应用示例,认识科学理论的应用价值。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及相应的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上述元素的核外电排布。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对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及相应的规律的分析,学习归纳思维方法。
(2).利用练习巩固原子结构示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以及从微观角度认识事物。
4.教学重点:
(1).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的核外电排布。
二、教学过程
[板书] [第一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问题情景]
画出1-18号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问题与探究]
按某些共同特征,将上述18种元素分组,说明你分组的依据及优势(注意:不能与图1-2重复)
例如:可以按核外电子偶数分组,可以按单质状态分组。
[小结]
科学理论来自于客观事实。但科学理论在被证实之前,会有很多瑕疵,从简单到复杂,是所有科学理论的发展路线。
[问题与讨论]
图1-2中核外电子排布依据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板书]1.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规律
(1).核外电子依据电子能量的高低不同划分电子层(K、L、M、N、O、P、Q或n=1、2、3、4、5、6、7)。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层能量高。
(2).电子总是尽先占据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3).各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1、2、3…)
(4).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
[思考]
(1).依据上述规律解释 Na 为什么不是 ?
(2).上述规律能否解下列现象。(见表1-1)
X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什么不是 或
苏教版《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徐州高级中学 吕锡扬
一、教材分析
(一). 编写思路:本专题“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安排在《化学2》的第一专题,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了《化学1》和初中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性质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是为后续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和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等内容的学习打基础,对以往所学的物质结构知识的小结和提高。本专题从学生所熟悉的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入手,在原子、分子、离子层次探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和本质原因,通过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及其规律,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此为线索,进一步研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常见几种晶体的结构和基本特点,把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与组成的多样性和微观结构的多样性有关,要研究物质的多样性,必须具有微观结构的知识。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掌握科学道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化学课程标准是新教材编写的根据,也是对当前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根本性、权威性的文件。由于长期以来,大家都已习惯了以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对新教材和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往往会有偏差,为了实现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有效地教学,现将化学教学大纲与化学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课程教学要求中有关本专题内容比较如下:
1、 “原子结构”内容要求的比较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实验与
活动 内容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L.知道原子序数
2.核素(选学)
3.同位素(了解)
4.知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能画出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看录像:①同位素及其应用;②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L.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暂不作要求。
3.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比较分析:
(1)“大纲”、“教学要求”中对知识点要求基本差不多,“大纲”中对“核素”这部分内容列为选学,而“课标”和“教学要求”为“知道”这一层次。
(2)对“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大纲”要求知道,“课标”没有要求,“教学要求”为了解层次,范围更为具体。
(3)“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注意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比原来大纲中的“实验与活动”内容丰富了。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要求比较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实验与活动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1.元素周期律(理解)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选学)
3.元素周期表 (知道)
4.周期和族 (知道)
5.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演示实验同周期元素化学活动性的比较;卤素化学活动性的比较。
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1.实验:几种金属盐的焰色反应。
2.查阅资料并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规律。
3.讨论或实验探究:碱金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4.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暂不作要求。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