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酸、酯》课件+教案+练习+评课(9份)
- 资源简介:
观课记录(高仁兵).doc.doc
教材分析(高仁兵).doc.doc
教学课件(高仁兵).ppt
教学设计(高仁兵).doc.doc
课标分析(高仁兵).doc.doc
课后反思(高仁兵).doc.doc
评测练习(高仁兵).doc.doc
效果分析(高仁兵).doc.doc
学情分析(高仁兵).doc.doc课件共14张,教案约3320字。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5》选修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通过酸和酯的结构对比,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比较酸和酯结构的异同,并预测比较出性质的异同。
2.掌握酯水解反应的机理,并能正确书写酯水解的方程式。了解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
3.了解酯的物理性质、存在、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羧酸和酯的对比分析,进一步体会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有机物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 在实验探究中体会实验设计的思想,关注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品质。
人教版《化学5》选修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建立在必修2“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乙酸这种代表物的基础之上,探讨羧酸、酯类两类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的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由个别物质的学习上升到对类别的学习,在原来的基础上把羧酸、酯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同时使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成为一个系统,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有机合成的内在联系和创造价值。
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乙酸和羧酸、乙酸乙酯和酯。其知识主线都是以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为主体,将知识迁移到同类物质上,既要学生掌握同类物质的共性,又要理解物质的特性。即从必修2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基础上迁移到含羧基的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从乙酸乙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其它酯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上。
观课议课记录
时间:2015年4月8日中午主题:评课议课
参加人员:国庆忠、张秀峰、李得三、闫忠秋、马士臣、蒋振成、孟凡勇、高仁兵、薛桂田、冯尚官
主持人:张朝新记录员:马士臣
研讨过程:
张朝新:各位老师,高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真实的课例,下面我们所有的观课老师从自己的观课点具体的谈一谈,可以是本课的亮点,也可以是本课的不足,实实在在的,有什么就谈什么,好吧。
羧酸酯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认识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课标解读
1.认识乙酸、乙酸乙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明确羧酸、酯的分子式通式、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
3.掌握羧酸、酯的化学性质,明确二者转化规律。
●教学地位
羧酸、酯是两种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规律“酸脱羟基醇脱氢”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尤其是羧酸和酯的相互转化,是有机合成题中的常考点。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羧酸和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羧酸、酯的分子组成、
官能团名称及结构。(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通过任务牵引,问题驱动,活动支持,知识落实,多条线索并进,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体验和学以致用。设计中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核心科学思想,暗藏“由生产生活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回到社会生活”的情景线索,渗透“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化学学科价值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
酯评测练习
【课前导入练习】
1.炒菜时加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味香可口,原因是()
A.有盐类物质生成B.有酸类物质生成C.有酯类物质生成D.有醇类物质生成
2.能发生银镜反应,并与丙酸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是()[]
A.丙醛B.丙酮C.乙酸甲酯D.甲酸乙酯来源:]
【学以致用】
1.写出下列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CH3COOCH3
(2)
课堂效果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少、又容易理解,联系生产实际紧密,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活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相关酯的资料,同时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并给学生自由分组,每组设组长一个,以便教师更好的了解各组的进度。这样联系生产实际紧密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通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及学生之间的辩论赛进行,发现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较好。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乙酸的性质,学生已经在化学《化学2(必修)》中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本专题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烃、卤代烃、醇、酚、醛等内容,构成了以官能团为线索的有机化合物知识体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已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如何配合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搭建新知识是本节课的立足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