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40字。
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石家庄二中董鸿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原电池原理,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能正确判断正负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利用建立化学模型解决实际复杂问题。
(2)在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中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体验科学严谨、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的学习领悟现象与本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化学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手段:分组实验、讨论归纳、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看到课题,大家立刻联想到了电池。电池作为一种简易的供电装备,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投影:各种电池。
引入:小到手电筒、电子表、手机、数码相机,大到电动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处处可见电池的踪影。那么,你研究过它们的结构吗?想过它们的供电原理吗?想不想知道新型电池的研发思路?今天我们就走入电池世界,探索电池的奥秘。
过渡:我们首先从最熟悉的锌锰干电池入手。
投影:锌锰干电池外形—剖面图—内部结构—化学模型
引导:拨开外皮,看看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干电池有两个电极——正极和负极,分别是石墨和锌皮,填充物复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电池中的结构转化为一个化学模型。
化学模型要包括电池的本质要素。结合干电池,联想你见过的电池,思考它们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共同之处。
提示:电池上的共同标识?电池为什么会产生污染?电池何时才能供电?
有正极和负极,两极之间有填充物,选择适当的容器容纳它们,同时,电池分别以正负极连上用电器才能供电,因此,要把两个电极连接起来。现在,我们就建构出这样的一个化学模型。在这个装置中,要有电流产生。为检测电流,可以连上电流计。
现在,有下列物质,请通过实验判断哪些物质组成的装置能产生电流。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