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复习导学案(7份打包)
-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 溶液的形成》(1)(教师版).doc 141.50 K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 溶液的形成》(2)(教师版).doc 104.00 K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 溶解度》(1)(教师版).doc 171.00 K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 溶解度》(2)(教师版).doc 67.00 K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 溶解度》(3)(教师版).doc 187.00 K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师版).doc 485.00 K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教师版).doc 64.50 KB
第九单元 9.1溶液的形成(2) 人教九下
结论:氯化钠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少;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这说明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 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 吸热 ,也有的出现 放热 。
【例1】如图所示,向小试管的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右侧U形管中的液面未发生变化,该物质是 ( )
A.氢氧化钠固体 B.浓硫酸 C.硝酸铵晶体 D.氯化钠晶体
【例1】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不大,所以瓶内压强不变,两端液面持平;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都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左端液面降低;硝酸铵晶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右端液面降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总结】
○1常见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NH4NO3等。
○2常见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浓H2SO4、NaOH固体,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的同时并放出大量的热。
○3常见溶于水几乎没有热量放出的物质有:氯化钠等。
乳化现象
亲自动手,完成课本P30的实验9-4。将实验现象填写于下列表格中。
三、课堂探究
扫一扫
有惊喜哟!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课本P29,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各物质的溶解时的热量变化情况。
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实验装置简图:
记录数据:(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水中加入的溶质 氯化钠 硝酸铵 氢氧化钠
加入的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氯化钠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少;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这说明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 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 吸热 ,也有的出现 放热 。
【例1】如图所示,向小试管的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右侧U形管中的液面未发生变化,该物质是 ( )
A.氢氧化钠固体 B.浓硫酸 C.硝酸铵晶体 D.氯化钠晶体
【例1】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不大,所以瓶内压强不变,两端液面持平;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都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左端液面降低;硝酸铵晶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右端液面降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总结】
○1常见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NH4NO3等。
○2常见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浓H2SO4、NaOH固体,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的同时并放出大量的热。
○3常见溶于水几乎没有热量放出的物质有:氯化钠等。
乳化现象
亲自动手,完成课本P30的实验9-4。将实验现象填写于下列表格中。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用水冲洗后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分层 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 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油水两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分层 植物油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与洗涤剂形成乳浊液。 乳浊液能比较稳定的存在,液体不再分为两层。 干净
【阅读】阅读课本P30的文字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乳浊液、悬浊液?
答: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
浊液的特点:不均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 。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理是:洗涤剂具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小液滴,随着水流动 。
项目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物质 溶解性 溶 不溶 不溶
状态 固、液、气 固 液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外观 透明且均一 浑浊、不均一 浑浊、不均一
久置后发生的变化 不变(稳定) 沉淀 分上、下两层(不稳定)
【例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悬浊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
A.植物油放入水中,搅拌
B.植物油放入汽油中,搅拌
C.冰水混合物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得到的浑浊液体
E.锌与稀硫酸恰好反应后的液体剩余物
F.澄清的海水
【例2】首先,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C应除外。其次,易溶物与溶剂一般形成溶液,几个选项中有:植物油易溶于汽油,锌与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锌易溶于水,澄清的海水中有很多易溶物;难溶固体与水一般形成悬浊液,其中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生成的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固体;难溶液体与水一般组成乳浊液,其中植物油就是难溶于水的液体。故答案为:BEF D A。
【答案】BEF D A
【总结】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易溶物与溶剂一般形成溶液,例如,氯化钠与水混合形成的液体。
○3难溶固体与水一般形成悬浊液,如泥土与水混合形成的液体。
○4难溶液体与水一般形成乳浊液,如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的液体。
第九单元 9.2溶解度(第一课时) 人教九下
问题二:在温度改变时,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情况又会怎样呢?
【实验探究II】完成课本P33的实验9-6,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小结】根据实验探究,阅读课本P33—35,形成概念。
1.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1)内部因素: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例如:20℃时,KN03的溶解度为31.6g,食盐的溶解度为36g,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硝酸钾与食盐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
(2)外部因素: 温度 。与溶剂量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已经规定为溶剂的量为100g ,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概念:
⑴ 饱和溶液:在 一定温度 下,向 一定量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不能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判断是否饱和的方法: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
⑵不饱和溶液: 溶质 不能 继续溶解的溶液。
注:有些液体(如酒精)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没有饱和或不饱和这一说。
⑶结晶:固体溶质以 晶体 的形式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例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例1】
【答案】D
【总结】
○1溶液的特征有三个:均一、稳定、透明,透明不等于无颜色。
○2溶液饱和与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
○3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溶液的饱和与否是针对某一种溶质而言的。
固-液型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学
⑴过滤法:分离 可溶物 + 难溶物
⑵结晶法:分离 几种可溶性物质
观察P34 的图9-10 ,并阅读 P35讨论部分。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 冬天捞碱 。
②蒸发结晶:如 海水晒盐 。
【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在饱和溶液中,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答:因为溶液是否饱和受温度和溶剂的量的影响 。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即概念中为何强调“这种溶质的饱溶液”?
答: 能 。因为溶液里可能有多种溶质,所以要强调某种溶质 。
【知识拓展】
1.分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间的关系。
①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 浓 。
② 对于不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 不一定 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 不一定 是稀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
二、课堂探究
扫一扫
有惊喜哟!
扫一扫
有惊喜哟!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问题一: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实验探究I】完成课本P33的实验9-5 ,探究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操作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15ml水,搅拌
现象 固体溶解 固体部分溶解 剩余固体溶解
结论 溶解现象与 溶剂 和 溶质 的量有关。
问题二:在温度改变时,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情况又会怎样呢?
【实验探究II】完成课本P33的实验9-6,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 固体全部溶解 溶解现象还与 温度 有关。
再加入5g硝酸钾 部分固体有剩余
加热 固体全部溶解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部分固体有剩余
冷却 剩余固体增多
【小结】根据实验探究,阅读课本P33—35,形成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1)内部因素: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例如:20℃时,KN03的溶解度为31.6g,食盐的溶解度为36g,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硝酸钾与食盐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
(2)外部因素: 温度 。与溶剂量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已经规定为溶剂的量为100g ,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概念:
⑴ 饱和溶液:在 一定温度 下,向 一定量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不能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判断是否饱和的方法: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
⑵不饱和溶液: 溶质 不能 继续溶解的溶液。
注:有些液体(如酒精)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没有饱和或不饱和这一说。
⑶结晶:固体溶质以 晶体 的形式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例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例1】
A ×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B × 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很少,是稀溶液
C × 饱和溶液可以溶解其他的溶质
D √ 硝酸铵溶于水要吸收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答案】D
【总结】
○1溶液的特征有三个:均一、稳定、透明,透明不等于无颜色。
○2溶液饱和与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
○3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溶液的饱和与否是针对某一种溶质而言的。
固-液型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学
⑴过滤法:分离 可溶物 + 难溶物
⑵结晶法:分离 几种可溶性物质
观察P34 的图9-10 ,并阅读 P35讨论部分。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 冬天捞碱 。
②蒸发结晶:如 海水晒盐 。
【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在饱和溶液中,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答:因为溶液是否饱和受温度和溶剂的量的影响 。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即概念中为何强调“这种溶质的饱溶液”?
答: 能 。因为溶液里可能有多种溶质,所以要强调某种溶质 。
【知识拓展】
1.分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间的关系。
①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 浓 。
② 对于不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 不一定 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 不一定 是稀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
区别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决定于溶质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的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浓与稀决定于溶质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③对于同种溶质而言,在一定温度下的相同溶剂中,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
注:降温变饱和,升温变不饱和可适用于:温度越高,溶解量越大的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大部分物质);而熟石灰情况正好与之相反。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向ag 20℃时的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bg NaCl晶体,则溶液的质量变为(a+b)g ③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可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例2】溶液的浓稀与其是否饱和无必然联系,同一温度时,同一物质在同样溶剂(如水)中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Ca(OH)2由于溶解度小,即使达到饱和,相对于易溶于水的物质来说,浓度很小,是稀溶液,①对;20℃时向ag饱和NaCl溶液再加入bg Na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溶液质量仍为ag,②错;条件改变,如改变温度、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③对。
【答案】C
【总结】
①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②对于不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③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