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7
- 资源简介:
约1710字。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此节课的学习给供了类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掌握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能够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心理基础:学生能够将感官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此时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利用这个特点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认识生活,能在未来更好的适应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非金属单质的氯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认识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广泛用途。
3、了解检验溶液的氯离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交流合作,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
2、利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温故知新,利于知识之间的衔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实的科学素养,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2、赞赏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合理利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条件,造福于人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难点:氯水的漂白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过程启示法实验演示
五、学习方法
分类学习法、联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课时2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科学史话
氯气发现和确认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舍勒受“燃素说”的影响,没有发现这就是氯气,而又一位化学家出现就是戴维,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得出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的元素,并将它命名为“氯气”。
科学态度
舍勒的贡献:提供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后作业:学生认真思考进行对实验室制氯气实验方案设计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和具有还原性的金属能反应。
实物观察: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氯水的形成) 严谨,突破,实事求是,敢于冲破原有的思想。
原料: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实验条件:加热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实验室制取氯气:
2、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毒气”),密度比空气大,溶解性与水1:2互溶
由科学事实导入,使学生更加了解氯气的起源,能够从氯气的发现过程中得到启示,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历史中得到教训和启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来。
实物观察,学生能够通过感官,来直接了解氯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氯气的性质的进一步学习。
以氧气进行类比
视频播放:金属钠、铜、铁与氯气反应。
完成任务:
记录实验现象
检验产物的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
类比氧气与氢气反应
视频播放实验4-3观察实验(火焰颜色改变),完成记录
总结:对燃烧的新认识
核外电子结构影响着该元素的性质:最外层有7个电子,要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很易得到一个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氯气表现出显著的非金属性。
实验现象:
钠大量白烟,焰色黄色
铜棕黄色烟
铁棕褐色烟
检验:加水
实验现象:火焰由淡蓝色变成苍白色,瓶口有白雾出现。
燃烧新认识:没有氧气燃烧也能发生。 3、化学性质:
(1)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单质反应
②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③与水反应
④与碱反应
采用类比的方式学习,有利于新知识的导入,使得导入过程顺其自然,不显生硬,使得内容衔接连贯。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假设,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实验,使学生集中注意了认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