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4550字。
第四章 非金属极其化合物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仅仅教给学生“纯粹”的化学知识,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真实背景,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载体。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本人依据教材、学情、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构思了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对化学新课程改革做以初步尝试。
理论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素质教育理论,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搭设“桥梁”;学生思考讨论,主动求知。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预测,设计实验,自主探究,从观测结果的分析研究中获得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本节是在第三章金属极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非金属极其氧化物,也是为氨、硫酸、硝酸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节内容除本身内容的重要性外,在这一章的学习中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通过前两节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硫、氮元素有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性质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学好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获得研究非金属单质极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对后续系统掌握元素极其化合物的性质极其重要。
学生情况分析:在第二章,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等基本理论知识,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已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很多学生喜欢分组实验,但他们实验操作的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节课采用问题讨论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二氧化硫的分类和化合价为起点,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大胆预测,自主探究,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更多的 “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求知,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技术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学生小组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