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7单元全册教案学案(16份)
- 资源简介:
【人教版】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7单元全册教案学案(16份打包)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绪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绪言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对空气到底是什么不十分清楚。因为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流动形成风等,所以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此外,还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课题1 空 气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理解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了解空气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多媒体、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水、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红磷。
一、导入新课
师:空气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可对空气的组成,相信大家都不十分的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空气的主要成分
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借助天平,以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
[分析]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探究
1.实验导入
师:下面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
2.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3.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学习内容一 空气的组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拉瓦锡实验的原理:(1)汞+氧气――→加热氧化汞
(2)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实验现象分析:实验(1)中的现象是银白色的液体变成了红色的粉末。
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约1/5,消耗掉的是氧气;容器里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气体是氮气。
实验(2)中的现象是红色的粉末变成了银白色的液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课本中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现象 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松开弹簧夹,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倒流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分析 红磷在瓶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减小了集气瓶中的气体压强,外面的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
【讨论交流】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的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温馨交流】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2.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氧气,约为总体积的1/5,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约占4/5。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名师归纳】
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装置漏气;(2)红磷的量不足;(3)没有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2.空气含氧量测定实验的关键:装置气密性好,红磷量要求足量且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常温才开始记录水面位置。
【反馈练习】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A)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现有一充满空气的瓶子,要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D)
A.木炭 B.硫磺 C.铁丝 D.红磷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①液面上升小于1/5的可能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未待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它们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燃烧生成物是气体,反应前后瓶内压强无变化,水不会进入集气瓶。
学习内容二 混合物和纯净物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符号表示,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
2.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讨论交流】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温馨点拨】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特性 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 一般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不能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举例 水(H2O)、二氧化碳(CO2)、氧气(O2) 空气、河水、盐水、糖水
联系 混合物分离、提纯混合纯净物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探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例如,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有损人体健康;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等等。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设计思想:
第一,碳单质非常重要,有必要介绍。
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现代化、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物质组成多样性的角度都应该介绍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
第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有机化合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碳的氧化物(CO和CO2)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因此,本单元课题3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可为学生后续阶段化学的学习打基础。
第三,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制取气体的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学生已学过的氧气的制取的基础上,探究气体的制备问题。
本单元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和无轨电车等。
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管碳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C60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重点 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以及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仪器:金刚石的分子模型、石墨的分子模型、C60的分子模型、玻璃刀、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导线、灯泡、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足球
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师:我佃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能组成单质,那么同种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物质呢?研究表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展示玻璃刀、C60的分子模型、铅笔)。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
碳的单质
1.金刚石
师:展示金刚石及模型:
生:学生观察金刚石样品后,尝试描述有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呈现正八面体结构。
师:金刚石可以用来切割玻璃、水泥,甚至大理石等建筑材料,
资源评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