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元素及其化合物.doc
第六节 化学学科内综合训练.doc
第三节 有机物.doc
第四节 实验部分.doc
第五节 化学计算.doc
第一节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doc
第一节
导言化学学科综合能力培养
化学学科内综合测试命题的主要出发点是:(1)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相关科际的结合点作为开拓知识面的生长点;(2)注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的价值观;(3)注重考查综合单科重点、主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4)突出化学实验的考查,检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5)试题多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为载体,真实地模拟现实,考查学生所学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侧重于能力与素质的考查。
化学学科的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技能和化学基本能力之上的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它是同学们在学习中悟出来的,是在应用中练出来的。
(一)在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
中学化学知识的特点是:概念多,反应多,实验多;公式少,定律少,理论少,同学们学习化学普遍感到“课上易懂,课下易忘”。因此,在章节复习和阶段复习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所学化学基础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逐步形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体系,逐步掌握无机反应和有机反应的基本反应规律,逐步形成化学学科思想,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实验中培养综合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就要重视化学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化学实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能力: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化学实验的能力。
(2)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题目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应规范、有序、熟练。规范的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仪器的使用、装置的连接和气体的收集等。
第二节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知识结构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和基础,它几乎贯穿在中学化学的各部分内容之中。这部分的知识要点有:
1.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卤族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及其速度规律。
2.H2S、硫的氧化物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H2S和SO2的实验室制法。
3.NH3、NO、NO2和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硝酸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4.碳族中碳、硅单质与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比较,碳酸和硅酸的性质对比碳酸盐与硅酸盐的相互转化及条件。
5.酸式盐的种类、性质、形成及其电离与水解。
6.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及递变规律:碱金属元素的通性,其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7.镁和铝的原子结构特点:镁、铝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同;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铝、镁的天然资源和冶炼原理;硬水的危害及其软化法。
8.铁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单质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铁元素三个价态的相互转化;铁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的理化性质、工业炼铁和炼钢的主要设备、原料、原理及主要产物。由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人类生活、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各种综合类型题目的训练,培养综合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例题解析
例1下列的物质的制备方法正确的是
A.AlCl3溶液与Na2S溶液反应制Al2S3
B.将硫粉与铝粉共热制Al2S3
C.用铝粉和软锰矿(含MnO2)可制得锰
D.用镁粉和空气反应可制得Mg3N2
【解析】本题以制备物质的形式,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知识运用能力。
A.此法不可。AlCl3溶液显酸性,Na2S溶液显碱性,两者混合立即发生反应:2Al3++3S2-+6H2O2Al(OH)3↓+3H2S↑,得不到Al2S3;也可理解为Al2S3溶于水会发生强烈水解,致使水解反应变为不可逆,生成Al(OH)3↓和H2S↑:Al2S3+6H2O2Al(OH)3↓+3H2S↑。
B.正确。在没有水的条件下,Al和S共热可生成Al2S3:2Al+3SAl2S3,此称为干
第三节 有机物
一、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高考的新趋势,在有机化学复习中应立足课本,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向能力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测试倾斜具体讲,应做到:
1.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作“意义记忆”和抽象的“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在复习中要培养自我获取知识、自我加工、贮存知识,并能随时调用这些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握各种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征,并懂得官能团决定性质、性质反映官能团,不同官能团可以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重视有机化学实验的复习,不仅要掌握“规定实验”的原理、药品、装置和操作步骤, 还要具有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以及根据试题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5.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例题解析
例1 A是一种可以作为药物的有机化合物。请从下列反应图式中各有机物的关系(所有无机物均已略去),推测有机物A、B、C、E、F的结构简式。
解析 本题图式中根据标注的反应条件,可以十分容易判断A→C发生银镜反应,C→D发生溴的加成反应,C→E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但苯甲醛和乙醛在NaOH溶液中生成A的反应,
第四节 实验部分
一、知识结构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旨在摒弃应试教育思想,代之以培养能力、尤其是实验 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故化学实验题在高考 中占有很重的比例。化学实验应掌握的能力如下: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二、例题解析
例1 为清楚地观察磷在Cl2中燃烧,达到PCl3和PCl5分步生成的目的。可预先把干燥的Cl2贮存在100mL的注射管内,再把火柴头大小的红磷置于玻璃燃烧匙上烘干后组成如图所示的装置。
操作时打开弹簧夹,缓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待磷燃烧出现白雾时,立即关闭弹簧夹,停止推入Cl2,片刻后,可见到具支试管内的白雾凝成无色珠滴附着在试管内壁。然后再打开弹簧夹,继续推入Cl2,就可看到管壁上珠滴逐渐消失,管内出现白烟。最后白烟凝结成白色固体附着在具支试管内壁上。
试回答:
1.该实验装置选择玻璃燃烧匙不选其它金属燃烧匙的原因是 。
2.第二次推入Cl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第一次推入Cl2之所以要缓慢进入的原因是 。
【解析】本题设计此实验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检验Cl2的性质,另一 方面是为了观察
第五节 化学计算
一、知识结构
由于化学计算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最为明显,所以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化学计算要掌握的技能和技巧如下:
1.握有关化学量和化学式等基础知识的计算,并能熟练运用化学计算中的有关技能和技巧。
2.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元素的单位和其重要的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知识内容中,具有计算因素的各类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3.从定量的角度上和在较高的深度上,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等。
4.考查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将中学各科知识形成网络和体系的能力。
二、例题解析
例1 现有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100 mL,其中Na2SO4的浓度为0.5 mol/L ,H2 SO4的浓度为1 mol/L。现要将上述混合溶液中Na2SO4的浓度改为0.2 mol/L,H2SO4的浓度改为2 mol/L,应加入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H2SO4多少毫升?然后加水 稀释到多少毫升?
【解析】加98%H2SO4溶液和水稀释前后,溶质Na2SO4量不变
则设加水稀释到V mL
有关系:0.5×100=0.2×V V=250 mL
需加纯硫酸n(H2SO4)=0.25×2-0.1×1=0.4 mol
折算成98%(密度1.84 g/cm3)的硫酸体积为V=
最后加水稀释至250 mL。
例2 已知常温时反应2Fe3++Cu=2Fe2++Cu2+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将22. 4 g由铜和三氧化二铁组成的混合粉末加入到浓度为1 mol/L的硫酸中,使之发生反应。
(1)若固体恰好全部溶解,消耗硫酸的体积为V,求V的取值范围。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