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80字。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一、教学设计
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在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氧化物和含氧酸。硫酸、硝酸既有酸的一些通性,又有它们自己的特性。氨也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因此,将它们归为一节进行学习。
硫酸、硝酸和氨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掌握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节教科书选择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氨气的性质和制法,以及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为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稀硫酸、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也做过浓硫酸吸水的实验。本节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然后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性质主要学习氨的水溶性、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
本节内容编排有以下特点:
1.重视知识的建构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多数金属起反应,也能与一些非金属起反应,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
2.重视环境教育例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以往是用铜片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时反应不能随意停止,过多的SO2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在改用铜丝与浓硫酸反应,反应一会儿后,拉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减少了SO2对环境的污染。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学重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本节教学难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建议如下:
1.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实验→观察→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为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观察的重点,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来分析变化的本质。另外还要强调实验的操作要点及要掌握的实验技能等。
在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时可做蔗糖中加浓硫酸的实验,结合教科书图4-27,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硫酸的氧化性,建议演示实验前设置如下思考题:(1)本实验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反应前后溶液及铜片有哪些变化?(3)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有何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盛品红溶液试管口的棉花起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可对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见“活动建议”)。
对于硝酸与铜、非金属的反应,可以适当补充演示实验,但必须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做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时要选用细长的导线铜丝。这样既反应快,又便于及时抽出,污染少;选用1∶2的稀硝酸现象较明显,为增强可观察性,可用白纸作衬托。在做红热的木炭在浓硝酸里燃烧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指出除碳外,硫、磷也能被浓硝酸氧化,至于氧化的产物不要求学生掌握。要记住王水的组成,可引导学生妙用王水中的“王”字的竖横笔画比,帮助记忆。
对于【实验4-9】,可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1)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溶液为什么变成红色?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氨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碱性的性质。对于氨与盐酸的反应,也可以用实验进行演示。
2.加强思想方法教育。讨论浓硫酸和硝酸的性质时,要突出氧化还原的观点,分析反应的特点,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上。另外,学生学习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后,一定会产生疑问:浓硫酸、稀硫酸中溶质都是H2SO4,为什么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为什么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量变会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3.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加深理解、方便记忆。如浓硫酸、硝酸作氧化剂时,都是硫、氮元素被还原;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与不活泼金属和一些非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使铁、铝表面氧化生成牢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酸与内层金属的反应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常常错误地认为:硝酸愈稀被还原的程度愈大,说明硝酸愈稀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