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
- 资源简介:
约2260字。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2.能力方法: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通过电子的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3.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体验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
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稳定结构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阅读讨论]
1.阅读课本p26-27
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
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
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
[科学探究]
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的假说,提出自己的假说?
模型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主要内容 原子是不要再分的实心小球 葡萄干面包式 含核模型
存在问题 不能解释电子存在 不能解释ɑ粒子散射时的现象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
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2. 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玻尔 量子力学
年代 1803 1904 1911 1913 1926
依据 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 发现电子 ɑ粒子散射 氢原子光谱 近代科学实验
主要内容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 葡萄干面包式 含核模型 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