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硝酸和氨》ppt26(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第3课时硝酸、硝酸盐)》(课件+学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第3课时硝酸、硝酸盐)》学案.doc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第3课时硝酸、硝酸盐)》课件.ppt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Ⅳ
硝酸、硝酸盐
一、硝酸 HNO3 一元强酸
1. 硝酸的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易挥发(低沸点)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任意溶于氺。
浓硝酸常带有黄色,是什么造成的?怎么除去?
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约为 69% ,质量分数98%的硝酸叫做 发烟 硝酸。
浓硝酸打开瓶盖会怎样?浓度怎么变化的?
浓盐酸常带有黄色,是什么造成的?打开瓶盖会怎样?浓度怎么变化的?
浓硝酸,浓盐酸物理性质共同点是:
易挥发(低沸点)液体,有刺激性气味,任意溶于水。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硝酸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
2.. 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HNO3 +CuO= HNO3 +CaCO3 =
HNO3 + NH3== HNO3 + Cu(OH)2 =
(2)不稳定性 HNO3 = NO2 + O2 + H2O 分解条件 光照、加热 ;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金属+HNO3==
a.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 铁 , 铝 发生钝化 , HNO3 表现了 氧化性
b. 除金、铂不反应,
c. 金属+HNO3==金属硝酸盐 + 还原产物 + H2O
还原产物有: NO2 NO N2O N2 NH4NO3
硝酸表现了 酸性 , 氧化性。
d. 无 H2 。
e. 硝酸盐中金属呈 高 价
Cu+ HNO3(浓)= Cu(NO3)2 + NO2 + H2O
Cu+ HNO3(稀)= Cu(NO3)2 + NO + H2O
Fe + HNO3(浓)= Fe(NO3)3 + NO2 + H2O
Fe + HNO3(稀、足量)= Fe(NO3)3 + NO + H2O
Fe(足量)+ HNO3(稀)= Fe(NO3)2 + NO + H2O
Fe + HNO3(很稀)= Fe(NO3)3 + N2O (或N2 、NH4NO3)+ H2O
Mg + HNO3(稀)= Mg(NO3)2 + NO (或N2O 、N2)+ H2O
Mg + HNO3(极稀)= Mg(NO3)2 + NH4NO3 + H2O
②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C+ HNO3(浓)= CO2+ NO2 + H2O;
S+ HNO3(浓)= H2SO4+ NO2 + H2O
③硝酸氧化低价态化合物H2S、SO2 Na2SO3、KI、FeSO4+HNO3 ==
HNO3(稀)+ Cu2O= Cu(NO3)2 + NO + H2O
HNO3(稀)+ FO3O4= Fe(NO3)3 + NO + H2O
HNO3(稀)+ H2S== S + NO + H2O
HNO3(稀)+ FeSO4== Fe(NO3)3 + Fe2(SO4)3 + NO + H2O
HNO3(稀)+ Na2SO3== Na2SO4 + NO + H2O
HNO3(稀)+ KI == KNO3+ I2 + NO + H2O
HNO3(稀)+ Fe(OH)2= Fe(NO3)3 + NO + H2O
在酸性条件下NO3-与I- S2- SO32- Fe2+ 不能 (能否)共存.
(4)与有机物反应: ①.硝化反应: ②.酯化反应: ③.颜色反应:
例题1.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硝酸可氧化Fe2+ D.可用铁或铝制品盛装浓硝酸
例题2.往2支分别装有浅绿色的Fe(NO3)2和FeSO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
A.前者基本没有改变,后者变棕黄色 B.前者变棕黄色,后者也变棕黄色
C.前者变棕黄色,后者基本没有改变 D.前者、后者都基本没有变化
例题3.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 氧化成 ,而稀硝酸不能氧化 。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 反应,能与 反应: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乘放的药品依次是
(2). 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3). 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装置②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 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试验现象是
(6). 试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
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涉及了以下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