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滴定》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800字。
“中和滴定”的教学设计
在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中,有三大重点与难点,分别是中和滴定原理、中和滴定实验操作、中和滴定曲线绘制。其中,中和滴定曲线绘制是新增内容,中和滴定原理、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是以往教材中的内容。 笔者用以往教材教过多年,以前的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一般直接提出用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来测量未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的浓度,然后学习实验操作,介绍指示剂的使用和实验误差分析。这一教学模式把实验操作和误差分析作为教学重点,缺乏“中和滴定”这一定量测量方法的引入过程,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的思考与训练,缺乏为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创新和探索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与新时期的教学方式之间有很大差距。 中和滴定是一种重要的滴定分析方法,是中学阶段唯一的滴定分析法,也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定量实验,其中渗透了多种方法与能力,是一个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好题材,不能错过良好的教育机会。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设计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大有文章可做,下面是笔者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测量酸、碱溶液浓度的问题背景下,引入中和滴定的原理和实验仪器,从而真正理解中和滴定的本质;在实验中学习和领悟中和滴定的操作要领。通过计算与实验分析,了解为什么可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滴定终点,了解酸碱中和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探索创新的重要性,体验探索创新的喜悦之情,体验科学、先进的仪器的优越性,从而激发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复习:用指示剂、pH试纸、pH计等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1.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设计构想:使学生了解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NaOH溶液浓度的基本原理,突出已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感悟中和滴定的实质,理解新仪器、新方法的引入过程和引入的必要性,体验在问题解决中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历程。 (1)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的确定 教师创设问题:现有精确浓度的盐酸(物质的量浓度为0.1322 mol/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用滴管(有刻度的滴管)、烧杯、量筒等仪器粗略测量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测量1]学生交流:量取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如5.0mL)注入烧杯中,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盐酸,到恰好中和,确定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代入方程式中进行计算。 教师设问:如何确定滴入多少体积盐酸,两者才能恰好中和(达到滴定终点)呢? 学生讨论: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当溶液的pH=7时,两者恰好中和(滴定终点)。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判断滴定终点。 实验结论:20组基本能完成(共28组),各组所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在0.09~0.16mol/L范围内,平均为0.13 mol/L,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大。 [测量2]教师提出问题:pH计很方便地为我们确定了恰好中和的时刻,但许多农村中学没有pH计,如何解决? 学生讨论:酸碱指示剂也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应在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滴入盐酸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此时酸碱恰好中和,达到滴定终点。 实验结论:此法较用pH计简单,现象明显,测定值平均为0.12mol/L。 师生整理:这种“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来测量未知酸或碱溶液的浓度的方法”称为中和滴定,一般实验中用指示剂的变色或测量溶液pH的方法判断滴定终点。精确程度决定于测量酸、碱溶液的体积和滴定终点的确定。 (2)中和滴定的仪器及初步操作
在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中,有三大重点与难点,分别是中和滴定原理、中和滴定实验操作、中和滴定曲线绘制。其中,中和滴定曲线绘制是新增内容,中和滴定原理、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是以往教材中的内容。 笔者用以往教材教过多年,以前的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一般直接提出用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来测量未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的浓度,然后学习实验操作,介绍指示剂的使用和实验误差分析。这一教学模式把实验操作和误差分析作为教学重点,缺乏“中和滴定”这一定量测量方法的引入过程,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的思考与训练,缺乏为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创新和探索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与新时期的教学方式之间有很大差距。 中和滴定是一种重要的滴定分析方法,是中学阶段唯一的滴定分析法,也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定量实验,其中渗透了多种方法与能力,是一个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好题材,不能错过良好的教育机会。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设计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大有文章可做,下面是笔者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测量酸、碱溶液浓度的问题背景下,引入中和滴定的原理和实验仪器,从而真正理解中和滴定的本质;在实验中学习和领悟中和滴定的操作要领。通过计算与实验分析,了解为什么可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滴定终点,了解酸碱中和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探索创新的重要性,体验探索创新的喜悦之情,体验科学、先进的仪器的优越性,从而激发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复习:用指示剂、pH试纸、pH计等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1.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设计构想:使学生了解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NaOH溶液浓度的基本原理,突出已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感悟中和滴定的实质,理解新仪器、新方法的引入过程和引入的必要性,体验在问题解决中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历程。 (1)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的确定 教师创设问题:现有精确浓度的盐酸(物质的量浓度为0.1322 mol/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用滴管(有刻度的滴管)、烧杯、量筒等仪器粗略测量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测量1]学生交流:量取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如5.0mL)注入烧杯中,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盐酸,到恰好中和,确定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代入方程式中进行计算。 教师设问:如何确定滴入多少体积盐酸,两者才能恰好中和(达到滴定终点)呢? 学生讨论: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当溶液的pH=7时,两者恰好中和(滴定终点)。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判断滴定终点。 实验结论:20组基本能完成(共28组),各组所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在0.09~0.16mol/L范围内,平均为0.13 mol/L,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大。 [测量2]教师提出问题:pH计很方便地为我们确定了恰好中和的时刻,但许多农村中学没有pH计,如何解决? 学生讨论:酸碱指示剂也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应在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滴入盐酸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此时酸碱恰好中和,达到滴定终点。 实验结论:此法较用pH计简单,现象明显,测定值平均为0.12mol/L。 师生整理:这种“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来测量未知酸或碱溶液的浓度的方法”称为中和滴定,一般实验中用指示剂的变色或测量溶液pH的方法判断滴定终点。精确程度决定于测量酸、碱溶液的体积和滴定终点的确定。 (2)中和滴定的仪器及初步操作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