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1950字。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反映物质(宏观)质量与其所包含微观粒子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其教学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教学的重点在于物质的量概念及其基本单位———摩尔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熟知可通过质量、体积等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所组成。但学生只是孤立地认知物质质量和微观粒子,还缺乏对两者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的量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它是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
2) 知道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与米、千克等单位并列。
3) 掌握使用物质的量的注意事项。
4) 理解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数值都约为6.02×1023
5) 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粒子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回顾初中所学质量份数描述一个方程式过渡到微观反应实质,引出物质的量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2) 通过举例验证物质的量的使用注意事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总结、创新的过程。
2) 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阿伏伽德罗常数
2) 难点:物质的量的使用注意事项
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引入】由一粒芝麻的质量、一滴水的体积引出生活中可以将微小质量、体积的物质集合起来方便计量。
【过渡】宏观物质是由大量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构成的,所以在化学中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描述这个方程式。 从生活的计量单位引入,将生活与学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对接下来所讲的内容感兴趣。 由生活中的可以将物质集合起来的线索引发学生思考微观是否可以存在同样的集合。
回顾旧知 呈现方程式
以描述初中所学方程式C+O2=CO2 为例,可以用初中所学的质量比来描述。
宏观: 12g碳和32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44g二氧化碳。
这个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破裂和原子重组。【ppt呈现微观反应图】
微观:1个碳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提问】可原子分子这些微观粒子对我们来说太小了,它是不可测量的。而化学又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那我们能不能像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将微观粒子集合起来呢? 由初中描述化学方程式入手,由宏观过渡到微观,便于引出物质的量新的单位。
建立新知 物质的量 【引入】国际上规定我们可以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微粒的多少。
【讲解】物质的量含义、符号、单位(摩尔的拉丁文原意)
【讲解】7个国际基本物理量,强调物质的量及单位
【提问】1盒别针、一箱苹果都有自己的数量,那1mol粒子究竟集合了多少粒子呢?
【讲解】1mol粒子所含微粒数和12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联系其他国际基本物理量,便于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也属于物理量也具有单位。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