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90字。
第8课时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学说
他认为万物都是由间断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即①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2.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是②近代原子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物质由③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
3.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④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⑤再分的。
4.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
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⑥α-粒子散射现象,指出原子是由⑦原子核和⑧核外电子构成的,⑨原子核带正电荷,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⑩质量,但只占有很小的体积,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
5.玻尔的轨道原子结构模型
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指出: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内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绕核做高速运动,每个轨道都具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核外电子在这些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6.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
现代科学家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越多,占据的电子层越多。
2.原子的8电子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是2 个或 8个。钠、镁、铝等活泼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氧、氟、氯等活泼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容易 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3.根据钠、镁、氧、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填写下表:
元素 化合价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
钠 +1 1 失去1
镁 +2 2 失去2
氧 -2 6 得到2
氯 -1 7 得到1
三、原子的组成和三种粒子间的关系
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2.存在的数据关系:
(1)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2)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