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2
- 资源简介:
约3820字。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水的反应,铝与氧气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在第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及教学目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隶属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验教学将占较大的比例,但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编排体系,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O Si Al Fe Ca)的相对含量。
②掌握Na、Mg、Al、Fe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③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能力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以及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如过氧化钠,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
②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Na、Al与O2的反应。
(2)教学难点:Na、Al与O2的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必修1本课时内容设计得较为开放,重要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书中并无太多的文字叙述,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实验探究去获得,但作为执教者必须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该演示的、该要规范操作的,还是要有一个教师的演示与规范在前,不能一味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例如金属钠的切割;在该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让学生去动手。
2.在讨论式教学中融入问题与练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安排有实验内容的课型感到兴致盎然,多半源自于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但是否作过深入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想来未必。在讨论之中融入问题练习,对于控制与调节学生思维,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是可行的教学方法。
3、运用归纳、比较的教学方法:钠、镁、铝与氧气以及与水的反应,学生学习完之后,得到的还是零散的知识点,如何将其系统化,揭示出性质后面的递变规律,是教师最后一步不容忽视的工作,借助金属活动顺序表,通过归纳与比较,使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说学法
学生在本课时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初步了解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练习,培养自己深层次思考以及应变的能力;通过自己尝试着归纳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理解金属性质的共性与特性(金属活动顺序表)。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如何把握好重点以及突破难点进行的设计。
【引言1】ppt展示司母戊大方鼎、马踏飞燕、越王勾践剑以及现代绚丽多彩的金属的图片。
通过我国历史文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爱国热情
【引言2】ppt展示初中所学过的有关金属的图片、结合彩图,回忆初中所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
尽早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回忆旧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准备,引入新课。
【展示1】元素周期表;明确金属元素种类的含量,自然界中100余种元素中金属元素有80余种。
【展示2】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图;明确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想一想】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为什么?提出问题激发学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