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3590字。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 主编:王祖浩)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三单元 盐类的水解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分:盐类的水解规律;第二部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第三部分:盐水水解的应用;本教学设计为第一部分内容。
设计思想:
1.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了化学教学的内容,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找到了可靠的载体,同时使得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了可操作的内容。正因为如此,科学探究正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运用。然而,仔细分析频繁出现的科学探究,不难发现,一些科学探究的设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猜想与假设”的处理,基于此,本设计力求通过《盐类水解》中对“猜想与假设”的处理,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和经验的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学会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合理性剖析,进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预见能力。
2.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来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盐类水解》一课的教学,一般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呈现现象,归纳共性。而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从已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并能够运用盐类水解知识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能力培养:通过盐类水解概念的引出、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由此加深对特殊的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
科学思想:从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本是中性的水溶解了组成不同的盐时,溶液的酸碱性会略有不同。接着从分析中得出结论,这种现象是由盐类水解反应决定的,即某些盐的离子接受了水电离出来的H+或OH-,而促进了水的电离。由此意识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具体体现。
科学品质: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不断设疑,演示实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进行理论分析,由表及里,找出现象的真正原因。使学生在理论分析,总结规律的一系列活动中,获得极大的学习乐趣,由此喜爱化学。
科学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方法和科学抽象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