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120字。
第三节 电解原理
北京市第十中学 杨义 10007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解原理、电极的判断和电极名称、电极反应、放电的顺序、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等。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原电池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学化学中的电化学知识。而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知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按教材的编排体系,为电解原理的研究,第二课时是电解原理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和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以及两电极的反应式和总反应;
(2)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
(2)通过电解原理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2)了解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思路,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情分析
(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能力比较薄弱。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因此学习电解原理,可以有效地进行实验探究。
(2)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采用的是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
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将电解氯化铜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将阴、阳极的放电顺序设计为学生探究实验,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和离子放电顺序。
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体现探究精神,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学生以前学过的电解水的实验,给出电解池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总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探究电解原理。并且在讲解放电顺序时,以前都都是直接给出,这次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阴、阳极的放电顺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出问题阶段
【复习】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Fe+Cu2+=Cu+Fe2+,设计成原电池。
【导入新课】我们前面知道H2、O2和一定电解质溶液可组成燃料电池,生成水,在初中学过通过电解水又可得到H2、O2,那么电能如何能转变成化学能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负极:Fe-2e-=Fe2+
正极:Cu2++2e-=Cu
电解质溶液:CuCL2、CuSO4
【学生总结】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学生倾听 复习原电池的原理。
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为电解实验做对照。
提出学习方向。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