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池》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3620字。
电解池教学设计
姓名 杨巨峰
学校 丰台实验学校
《电解池》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用微观的视角去看待宏观现象,并用化学语言表达,最终建构原理模型,形成特定的化学思维。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1)电解原理是化学反应原理中要求层次较高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基础作用。他以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基础,同时是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方向知识的应用与提高。电解原理的教学运用实验探究原理理论,利用理论知识对各种实验信息所带来的认知冲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最终得出电解原理。
(2)电解原理有丰富生活生产应用价值,如金属冶炼、可充电电池、电解饱和食盐水、铜的精炼、电镀等,化学史上应用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一年时间里发现了七种发现新元素,从戴维制取钾的成功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放电顺序的存在。
2.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班级是我校理科重点班学生,学生刚刚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及化学电源,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电极反应之间的关系比较熟悉,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采用实验探究和微观分析法学习电解原理比较恰当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有闭合电路的知识基础,接触过一些电解过程,必修2活泼金属的冶炼为电解法,在初三化学中接触到的电解水等相关知识。必修2和选修4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反应自发性等基础知识,并具有实验探究能力,初步建立微粒观。学生清楚电解质溶液可以导电,但究竟如何导电不清楚。本节课发展学生能力,学生形成电解问题的分析方法,学会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角度剖析复杂电解体系。最终使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高,深化对电化学问题的认识运用于实际。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的含义,认识电解装置,会电极的判断,明确电极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能书写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2)、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3)知道电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电解是完成非自发反应的一种手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微粒观、能量观、氧化还原反应处理电解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学会探究性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电解应用的介绍,激发学习兴趣,体会习得知识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电解原理,电解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微粒观、能量观、氧化还原反应处理电解问题的程序性方法。
重、难点的突破: 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模拟、微观分析,以旧带新、合理演绎等方式突破难点。
(四)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