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性质》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5720字。
《氯气的性质》教案
一、 设计思想
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课首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再用泄露氯气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渴望。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以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教材解读与分析
“氯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在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是第一次进行元素性质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可行的。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四、 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辩证思想的渗透。
五、 教学方法:
1. 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 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性质;
3. 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最终总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六、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 使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 通过实际事例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毒性,并将毒性与其理化性质相结合;
2. 能力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观察、操作、及分析实验现象与性质的联系的能力;
(2) 使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获得合作能力以及对基本的探究合作能力,使其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有大体了解;
3. 情感目标
(1) 通过实际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安全生产、实验的重要性,建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 通过对氯气利害两面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唯物主义辩证的哲学观。
七、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呈现中心问题
【媒体展示】用多媒体展示
2005年3月29日 晚6时许,京沪高速淮安段,一辆由山东开往上海方向的槽罐车与一辆迎面驶来的解放牌大货车相撞后翻倒在地,槽罐车上满载的约32吨液态氯气快速泄漏。与事故发生地相距 300米 的地方,是一个村庄,住有l万名村民。中毒死亡28人,送医院治疗285人。
事故发生地的东北侧是一片麦田。这个季节的小麦,本应是翠绿的,但是这片麦田呈现出的却是金黄色!村民告诉记者,一夜之前麦田还是绿色的,但是经过几个小时的氯气“浸泡”,绿色的小麦己变成可以收割时的颜色,金黄一片。油菜已被氯气熏得枯黄。
2007年6月,重庆某纸厂在其周围厂区存放的7个大约200公斤的废弃氯气罐,??由于氯气罐体放置年限过长,罐体大部分严重腐蚀,发生氯气泄露事故。事故发生时,周围空气中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钢瓶附近的低洼处可见到明显的黄绿色气体残留。事故造成3人死亡。